通过实施便利化改革、“证照分离”改革,江门通过做好“加减法”,大大降低了创设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像陈慧玲这样享受到改革红利的市民越来越多。同时,市场门槛的进一步降低,也激发了市场活力,到江门创业的投资者与日俱增。数据显示,2017年,该市新发展市场主体6.4288万户,同比增长52.27%,目前总量已突破32万户;新增注册资本541.97亿元,同比增长75.17%,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89.6万多人。
市场主体实现“井喷”,只是改革的第一步。结合当地中小微企业众多的特点,如何将更多“星星”培育成“月亮”,也成为江门“放管服”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为此,江门结合中小微企业在发展初始阶段融资难的现实需求,开展金融创新,实施金融“组合拳”,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其中,该市创新“证银保”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证府出资1.1亿元设立风险资金池,引入保险分担风险,撬动银行放大30倍提供贷款,证府、银行、保险三方按比例承担贷款违约风险。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受理745家企业申请,评审通过577家,推荐下达企业融资计划19.36亿元。
此外,江门还加快推进全国小微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推广第三方信用评级应用,对信用评级较高的小微企业在授信审批、贷款期限、贷款额度、贷款利率等方面提供优惠服务。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925家完成评级,获得贷款289.3亿元,比评级前增加49.75亿元,减轻企业利息负担1.0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江门还成立了全省首家小微企业信贷保证保险服务中心,由保险公司对小微企业获得的纯信用贷款提供全额保险。据统计,2017年,该市共有97家以上小微企业获得小微企业保证保险贷款达73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