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门头条

  丰收时节,稻谷飘香。近日,记者在全市多地看到,趁着晴好天气,农户们纷纷开始抢收成熟的水稻,一片片稻田随风翻起金色的波浪,一台台收割机奔跑在金色的稻田里,奏响了乡村振兴的“丰收曲”。

  在全球抗疫的特殊年景,确保粮食丰收,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守牢全面小康阵地,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对此,我市全力动员组织春耕生产,做好农资供应保障,强化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让农民种植水稻从体力活变成轻松活、致富活。同时注重直播技术、海水稻培育等新兴农业技术研发、应用,为农业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和内在潜力。

  据了解,江门今年早稻种植面积125.6万亩,比上年增加5万多亩,超额完成省下达的3.68万亩新增任务。目前早稻已进入收割大忙阶段,据预计,今年全市早稻亩产将超357公斤,总产量将超44.8万吨。截至7月10日,全市早稻收割已逾8成,面积超过100万亩。

  △我市今年早稻种植面积125.6万亩,比增5万多亩,超额完成省下达的3.68万亩新增任务。连日来,农户们纷纷开始抢收成熟的水稻。郭永乐毕松杰摄

  丰收喜悦溢满田间

  迎收田园千重浪,稻穗香飘农家忙。台山市都斛镇东坑村大耕户陈盛强今年种植早稻430多亩,早在6月中旬,他便开始忙乎夏收。在收割现场,记者看到收割的稻谷并没有完全熟透,对此,陈盛强给出专业回答:“这个品种是金香油粘,七八成熟就要收割,过晚的话,稻穗前端熟透的稻粒会自然脱落,遇上雨水多还会变黑、发芽,影响稻谷质量。”

  如今谈起种植水稻头头是道的陈盛强,以前是一名军人。2003年退伍后,他看到愿意在农村务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便选择回到家乡,立志在农村闯出新天地。17年来,陈盛强扎根农村,耕耘在田野上。早几年,他的水稻耕作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耕作面积也越来越大,成为当地有名的大耕户。

  尽管今年遭遇疫情,但是陈盛强的水稻收成创出新高。“与往年早稻相比,今年的亩产量高。高产的达到550公斤,低产的也有450公斤,这个收成我很满意。”看到颗粒饱满的稻谷,陈盛强的脸上尽是丰收的喜悦。

  距离东坑村五六公里的下莘村内,今年20岁出头的“粮二代”李锐锋正有条不紊地指挥数台收割机联合作业。伴随阵阵轰鸣声,收割机驶过之后,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切割、脱粒、粉碎稻秆等工序一气呵成,1亩水稻仅15分钟左右就被分离成稻谷、稻草。黄澄澄的稻谷随后依次被装入一旁的运输车中。

  不一会儿,满载稻谷的运输车驶向台山市都斛镇莘村联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稻谷在这里堆砌成山,运粮提升机、烘干机加紧作业。在这里,记者看到了李锐锋的父亲李胜业,他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也是该合作社的社长。在现场,采购商的工作人员忙而有序地将烘干好的稻谷密封打包,装载上车。据介绍,每天装车多达十几次,总量大约50吨。

  “今年天气好,没什么台风,雨水正常,病虫害少,抽穗期天气也晴好,总体收成很不错,平均每亩产量增加了50公斤左右。”李胜业喜上眉梢,他一共种了730亩早稻,粗略计算,大概纯利润20多万元。

  农业机挟斏“主力军”

  夏粮由“丰收在望”到“丰收在握”,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助力。台山市赤溪镇冲金村大耕户钟亦平今年种植早稻500多亩,由他发起成立的农祥专业合作社,成员近30户,种植水稻面积133公顷,拥有插秧机、收割机、平整机等农机,实现了水稻种植机械化一条龙生产。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