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9月,舒而美医用口罩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50倍,产值增长10倍。
近日,江门盈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江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获评“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如今,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市工信局和本报记者于近日联合组织专题采访,把目光再次聚焦在曾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的江门制造,探析口罩、防护服等疫情防控应急物资生产企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今年初,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把一度“默默无闻”的口罩推上“风口浪尖”。“一罩难求”之下,市工信局等部门迅速行动,及时畅通市内外上下游产业链,推动一批企业迅速扩产、转产。
短短1个月,我市口罩生产企业从最初的1家增加到16家,医用口罩日产能从不足6万只增至400多万只。江门证企携手出色完成了国家和省级口罩收储任务720万只,累计向全市发放各类口罩632.76万只,保障了全国、全省、全市的疫情防控需要。
对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3次发来感谢信,省疫情防控物资保障一组两次发来感谢信,感谢我市相关企业,并表扬江门市证府及市工信局“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口罩自由”背后是江门企业“因疫而变”的社会担当,是江门制造厚积薄发的工业底蕴。然而,随着国内疫情稳定向好,“后疫情时代”的江门口罩产业也步入了新常态,以技术创新先行进军大健康,成为众多厂企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风向。
逆袭
“口罩自由”背后的江门制造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舒而美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是江门唯一的全省重点医用口罩生产企业。1月23日紧急复工复产,1月29日实现稳产达产,并把作业时间延长50%,逐步达到产能最大化,当时每天向省提交的N95口罩占全省收储任务的50%。
今年1—9月,舒而美医用口罩产量达2500多万只,产之敩4000万元,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50倍,产值增长10倍。数字折射的,是疫情之下口罩的爆炸性需求,舒而美只是其中的缩影。
从最初不足10万只,到日产超过400万只口罩;从最初仅有1家,到拥有16家口罩生产企业,这些转变发生在短短1个月时间里。而关键在于,这背后是从口罩机到熔喷布的全产业链。
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主要研发、生产、销售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控制系统、机床数控等设备。今年2月初,南大机器人紧急通知技术工程师樊敡,突击生产出首台全自动高速口罩生产机。
迈德非织造材料有限公司是江门重要的口罩材料生产企业。“我们主要生产KN95、BFE99高效过滤用熔喷无纺布,日产能600公斤至1200公斤,每吨可满足150万只口罩生产。”公司经理周从民介绍。
从无到有,江门企业通过技改投入、转产扩产,构建起完整的口罩生产链,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物资支撑。这充分凸显了“工业立市”背景下,江门制造的底蕴和实力。
这期间,各级各部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助力。
如,市工信局先后分三批,向10多家口罩生产企业发放支持防疫应急保障物资生产企业技改(扩能)奖励资金800多万元;向南大机器人公司发放了支持防护新冠肺炎用品(具)装备企业扩大生产项目资金70多万元等。
“战‘疫’中,市工信局在资金、技术和原料供应等方面,给予我们有力扶持。”舒而美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业务总监汤锡銮继说。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谭健超表示:“抗击疫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关键时刻有了证府支持,让我们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