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是当地优势特色产业——新兴紫米的种植基地,而集紫米种植、加工、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新兴县微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坐落在隔壁的新城镇。江门职院申报并获立项的“新兴县天堂镇科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紫米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就是和该公司合作的。
江门职院科研处处长巫若子、科研科科长李红章均为这一项目的农村科技特派员,他们多次深入天堂镇调研,发现紫米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在科技创新等方面仍需提高,于是,开始探索“证企校”合作模式,以基地为平台,以“农村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为支撑,推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应用示范、科技服务为特色的科技扶贫模式。
经江门职院与微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协商,把天堂镇贫困村、贫困户纳入发展紫米产业的种植基地,示范推广紫稻先进适用技术。同时,推行“农村科技特派员+公司+基地+农户”等帮扶联结模式,推动贫困户稳定脱贫。
今年60岁的温志能曾是天堂镇区村泽罗坊的贫困户,在这一合作模式带动下,种了0.6公顷(9亩)紫稻。“有人提供技术、种子、化肥,公司还负责收购,不愁销路。”温志能说,现在单种紫稻,他一年能收入8000多元,比之前翻了一番。
据悉,这一项目已扶持带动120户农户种植紫稻,建立示范基地约16.7公顷(约250亩),带动农户增收3500元/户,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们现在除了紫稻种植外,还进行深加工,开发了紫米饼、紫米粉、紫米酒、紫米蛋糕、紫米寿司等产品。接下来还准备建设教育基地,开展教育研学。”同为项目参与者的微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经绍表示,今后这种合作模式的合作空间将会更大。
巫若子表示,接下来,除对农户进行系统培训外,还将引导贫困户以土地、资金等股份合作形式参与产业发展;优先吸纳当地的贫困户就业、创业;积极探索推广农业产业扶贫典型模式。
C助力“好产品”走出山窝窝
今年4月,云浮市罗定围头村开始使用一个移动应用商城进行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业务。这是由江门职院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电子商务组支持开发的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建设项目。
项目成员吴南雁告诉记者,电子商务组为落实广东省科技扶贫工作,与当地村证府反复沟通,深入调研,分析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情况与面临挑战,提出打造线上销售平台的计划。当地村委也希望通过可以落地的电商项目,为当地整体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提供榜样和借鉴,为日后更多项目的培训孵化、产品对接、品牌建设、网络推广、电商培训等提供经验。
双方一拍即合,最终明确打造针对当地农村小农产品的微信电商销售平台的应用推广计划。经过一个多月的开发调试,移动应用商城正式上线运行。
村民陈超能的虾场饲养的澳洲小青龙虾是上线销售的主要产品。陈超能养虾三年多,租了约4.7公顷(约70亩)水塘,出产的虾主要在本地区销售,销量不太稳定。产品进入商城后,有了明显起色,销路也不仅仅局限在本地区了。
围头村第一书记陈金奎表示,希望今后能和江门职院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加强合作,特别是在产品包装、销售等方面给予农户指导,争取上线更多的优质农产品。
“扶助乡村发展,除了经济扶持外,更重要的是能利用科技的力量,拓宽围头村当地原生态农产品销售渠道,依托电商平台,打通农村网络购销渠道,让农民足不出户便能将自家的农产品卖得远、卖出好价钱。”吴南雁说。
随着乡村战略的实施,“科技兴农”已成为共识。“农村科技特派员只有真正深入一线,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农户需求,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取得实效,赢得农户的认可和欢迎。”采访结束时,巫若子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