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家船的清理整治,是我市开展河长制工作以来“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成效的一个缩影。2018年初,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在“五清”专项行动中共投入4.95亿元,清理整治入河排污口1400宗,清理河道漂浮物56.9万吨,清淤疏浚2170公里,清理河湖障碍物2726处,清理违章建筑物2817处共257.25万平方米,纳入河长制管理的4100多公里河道全部实行“每年两次集中清漂+常态化保洁管理”。在“清四乱”专项行动中,江门列入省整治范围的377宗重要河湖“四乱”问题,列入市整治范围的459宗侵占江河湖泊违法违规建设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治销号。
扎实整治,推动了我市河湖面貌迎来大变样。“原来这里都是一些丢弃的垃圾,如今整洁多了,乡亲们的河湖保护意识也增强了很多。”新会区三江镇河长办有关负责人看着虎坑水道清波荡漾、河岸白鹭群飞的美景欣慰地说道。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后,三江镇通过“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并开展沙仔岛治理工程,使岛内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岛上鸟类越来越多,成为“候鸟花园”。去年12月,9只“神秘的客人”——国家级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突然现身沙仔岛,这是我省首次观察记录到白鹤。
加速推进
EPC+O模式全面翻开治水新篇章
来到江门,到江海区的城央绿廊来看一看是个不错的选择。“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周围的景观改变了很多,绿化、灯光、道路、桥梁等越来越有特色,来这里的人也越来越多,生活气息越来越浓。”市民屈景周对近年来我市碧道建设取得的成效赞不绝口。
高标准规划建设万里碧道是广东省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推动广东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走向“有实”的重要抓手。我市按照“三年见雏形,六年显成效,十年新跨越”的目标要求,计划至2021年底,全市建成42段共360公里碧道。去年,我市完成了9公里省级碧道试点江海城央绿廊和90多公里市级碧道试点的工程建设。
今年,我市将剩余的29段共260公里市级碧道,采用统一打包、统一推进的EPC+O模式推进,并于6月份正式启动建设,成为全省首个以EPC+O模式全面推进碧道建设的地级市,标志着江门碧道建设正式驶入“快车道”。“今年以来,我市碧道建设已完成投资5.6亿元,已建成碧道68公里,目前碧道建设EPC+O项目已完成所有前期工作,并进入全面进场施工阶段。”市河长办有关负责人说。
今年10月,我市再次通过EPC+O模式,自主实施西江潭江14条跨县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工程,标志着我市朝着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目标更进一步。据悉,西江潭江14条跨县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工程是我市推进西江、潭江流域41条重点河流(水系)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举措,将加快解决流域内洪(潮)涝灾害频发的老问题,以及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进一步推动我市坚持治水、治城、治产相融合,全流域、全要素、全方位开展河湖综合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