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山银信纪念广场,耸立着20根“银信柱”。
习总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习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做好侨批保护研究与价值推广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12月11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广东省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五邑大学共同举办的侨批文化与华侨精神研讨会在我市举行。活动为设在五邑大学的华侨华人文化研究院、侨批文化保护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揭牌。
此次研讨会,是“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成功以来,首次侨界、档案界、文博界、学界以及证府部门与民间收藏界齐聚一堂的盛会。60名华侨华人研究专家学者共商侨批文化保护活化,弘扬华侨精神。
侨批保护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侨批”亦称“银信”,是指近代以来海外华侨华人主要通过民间渠道寄给国内眷属的家书(信)和汇款(银)凭证的统称,其基本特征是银、信合体。侨批广泛分布在广东潮汕侨乡、五邑侨乡、梅州侨乡和福建泉(州)漳(州)厦(门)侨乡,以及海南侨乡,是华侨华人历史、中外友好交流的重要记录和见证。
“侨批文化蕴涵的华侨精神可以概括为热爱祖国、情系故里的家国情怀,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笃诚守信、讲义修睦的高尚品德,融通中外、博采众长的人文特质。”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长隋军说。
拥有“中国第一侨乡”美誉的江门,有着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侨文化,其中就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和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五邑银信)。五邑银信作为“侨批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着江门与海外文化交流交融的珍贵历史。
2013年,“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批准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据各收藏机构列入侨批申遗文本中的侨批数量资料显示,约15万件侨批列入申遗文本,其中江门就有约4万件。这些侨批中,最早的是光绪九年(1883年),也是出自五邑地区的家书。
研讨会上,广东省档案馆副馆长黄菊艳、福建省档案馆巡视员林真总结了两省从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尤其是从2013年以来,在抢救整理、证府立法、科学研究、文宣出版以及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并对新时代侨批保护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举措进行了阐述。
记者从研讨会上获悉,成为世界记忆遗产以来,广东、福建两省侨批档案主管部门、收藏单位和高校研究机构在保护、研究、活化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建章立制,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成效显著。
在银信的活化利用方面,江门进行了不少探索。比如,台山市银信博物馆及文旅集团推出了一系列笔记本、帆布袋、陶瓷杯等文创产品;台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精彩侨乡”App专门设置“云书信”栏目,展示“最美家书”;开平市博物馆将23件(套)馆藏银信进行IP授权,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开发文创产品。
加强侨批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