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作为中国第一侨乡,侨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江门正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开展一些重要的学术活动。我建议,江门可以依托碉楼文化作为重要基础,在挖掘侨批文化方面形成整体合力,使江门的华侨精神、广东的华侨精神,甚至我们国家的华侨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
福建省社科院华侨所副所长、研究员邓达宏:
用“三支笔”弘扬侨批文化
我们应当践行“大侨务”观念,加强不同部门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联系、分工、协作,保护好、涵养好、发展好、利用好有限的侨批这个侨务资源。
我建议,用“三支笔”更好地弘扬侨批文化、华侨精神。“第一支笔”是侨批档案的学术研究。在我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侨批档案的研究方面,五邑大学占领了一块高地,不仅获得了广东省社科基金支持,而且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的支持,希望今后有更多的高校研究项目能够登顶。“第二支笔”是侨批的对策研究。如何通过对策研究来推动侨批文化的发展?其中,证府部门和专家学者是重要推手,要积极发挥作用。“第三支笔”是做好宣传。前段时间,五邑大学张国雄教授和刘进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讲述侨批历史文化,阐述侨胞家国情怀,无疑对弘扬侨批文化起到积极作用。此外,还要加大对侨批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高校设立侨批文化选修课。
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东南亚研究所所长、教授袁丁:
建立标准化电子数据资料库
成立华侨华人文化研究院对于研究、保护华侨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江门是著名侨乡,成立相关的研究机构非常有必要。接下来,应该好好思考怎么去做好相关研究,怎么在宣传方面加大力度,让国内外都知道侨批的意义、影响和作用。
江门在华侨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不仅证府重视,相关部门、高校和博物馆等机构都很热心、很认真地做这件事,在华侨文化研究利用、展览、活化等方面做得很好。
我建议,研究院应做好相关资料的规划和管理,建立标准化电子数据资料库,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保存资料,也能满足学术界的研究需求。这是一个工程量比较大的任务,但我们衷心期待研究院能够为学术界的研究做好这一基础性工作,让国内外的学术界都能够使用,发挥出研究院的作用和价值。
梅州侨批馆馆长魏金华:
建议各地重视民间收藏
江门市委、市证府非常重视华侨历史文化、侨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凝聚力量。同时,江门从事华侨文化研究的工作者用心、努力,事情做得很细致,挖掘出许多有价值的华侨故事。梅州要向江门学习。
江门五邑华侨历史已经开发到一定的程度,相对成熟,建议相关机构把侨批研究工作转变成为证府服务,把侨批的故事、历史转换成文化产品,为现代社会和大众服务。
华侨华人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使华侨文化的研究上升到新的高度。希望今后研究院能更好发挥作用,加大华侨华人文化研究力度和活化利用。同时,各地继续努力推动侨批文化发展,如果能把侨批文化上升为“侨批学”,那么侨批研究工作的明天会更好。
此外,建议各地重视民间收藏,因为侨批的多数在民间,证府掌握的资源还是不多,要争取把民间的、收藏家手中的侨批录入,供专家学者研究使用,有利于对今后的侨批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