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婆婆的得拧得清,教育好儿子,找个好女人结婚,婚后婆婆儿子善待这个女人。
不是自己生养的女儿,只要和儿子好好过日子,爱自己的儿子和他们的孩子,顾家。就不要过于要求别人对自己要有多好,毕竟,她生儿育女,照顾他们的小家,已经很不容易。
老人能帮就帮,帮不了忙就更不要唠叨增加儿子儿媳妇的心理负担。
儿媳妇呢,如果老人身体不好,带不了孩子,也不要埋怨。有些经济不好,也别介意。只要他们心地善良,不刁难你,就好好地善待老人。
当一家人换位思考,矛盾就会减少。大家互相体谅,家就会温暖兴旺。
勤婶这大半辈子牛气哄哄了两次:
第一次是儿子结婚,勤婶家出了一辆十几万的小汽车,十几万是一个天大的数字,在村子里引起了轰动,乡邻们羡慕勤婶:“真是深藏不露,真莱斯!”勤婶一脸掩饰不住地假装谦虚:“没有没有,有钱的多呢!”
勤婶的儿媳家在相对富庶的外地,结婚时她家出的房子,勤婶的儿子婚后就定居在了外地,每隔一年的春节回来一次。儿媳两年出现一次,大年三十下午回来,大年初二一大早就走,期间不出门不拜年,不走亲访友,不接物待客。
第二次是拆迁后跟侄女逛内衣店,勤婶翻翻标签,几百块的内衣让她在心里咂舌,表面上她故作轻车熟路,售货员多精,看勤婶在那一件件扒价格标签,又不买,按耐不住的有限素质和顾客至上被扔到一边:“买不起就不要摸!”勤婶倍感羞愤,按了按背着的包:“谁说我买不起的,告诉你,我的钱就是买下你这个柜台都是多多的!”
勤婶拆迁的钱,在老家买了一个小套,其余的全部给了儿子儿媳,儿媳买了一套学区房,又主张勤婶卖了老家的小套给他们装修,儿子一贯地保持沉默。
勤婶不想卖房子,她不愿意失去自己最后的阵地,勤婶想在带大了孙女孙子之后回来,和老伴还有一席之地。
小说儿媳之诱 老许计诱新婚小媳妇 苏琦是我儿媳第一章
在儿媳的城市带了那么多年孩子,儿媳给勤婶在郊区租了一个单室套,就一张床一套桌椅,勤婶早出晚归,一大早坐车去,洗衣做饭带孩子,晚上儿子儿媳下班后,她洗过锅碗瓢盆,像一个异地打工者一样回到单室套里,囫囵睡一觉,第二天早起赶车,周而复始了十几年。
以前有一个广告,某香辣酱,“熬啊熬啊,媳妇终于熬成了婆”,新时代的女性翻身做了主人,新时代的大部分媳妇也翻身主宰着婆婆的晚年生活,有钱没钱都要出钱,有力无力都要出力,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婆婆呢,好不容易从媳妇熬成了婆,儿孙绕膝了,她不是安享尊重和含饴弄孙的那一个,她是不带薪还贴钱的保姆钟点工,毕竟为了儿孙要隐忍,以后也要在媳妇手上度过晚年直至送走。
婆媳的明战或者暗战,其实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亏本事,影响夫妻感情,影响家庭团结,也影响下一代对于爱老敬老的认知。“不要我儿孝顺我,只要我孙像我儿”,老话说的就是父母对孩子对“孝”的言传身教。
临近过年,外出打工的还没回来,在村里晃悠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
庄稼人一闲就容易聚在一起,先是两个,三个,渐渐多起来。坐在凳子上的,站着的,也有蹲着的,抽烟不抽烟的都有,反正没人客气啥。人多就需要有话题,还要有阳光,不然很快就散了圈子。
眼下他们谈论的是小轮码头停运的事。
桃子没上年纪,她的两个孩子都在读书,所以她没办法出去打工,招回来的男人出去几年了,可是……桃子斗大的字不识,生活像盘石磨一直压在头顶,让她根本就没心情去瞎聊,为没关系的事情去争个三日不了四日不休,不如去锄两垄地的草。但小轮码头停运的事她要留心听听,这个镇里几万人外出回家,都要依赖的跳板怎么水旈就抽回了?她甚至有点焦虑:那个短命鬼(指丈夫)万一回家过年怎么办?几百公里的路,不能靠三轮车一段一段驳回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