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事件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一种危机意识,对象是沉睡着的大众。所以他的小说被浓厚的死亡氛围所笼罩。“看来鲁迅是一个善于描写死的丑恶的能手。……他的小说中很多生动的形象都有着那样一种苍白的色调,呆滞的目光,缓慢而静悄悄的动作,以致在死亡完全抓住他们以前,他们就已经有点像僵尸了。丧仪、坟墓、死刑,特别是杀头,还有病痛,这些题目都吸引着他的创造性的想象,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各种形式的死亡的阴影爬满他的著作。”

  兰、鲁迅‘‘立人”工程及话语实践鲁迅对死亡主题的“情有独钟”取决于很多方面。从小被死亡的意念缠绕,弟弟妹妹的天折,祖父被判“监斩侯”,父亲优思成疾,久治不愈最终病逝。为了逃离现实的苦闷和死亡的缠绕,鲁迅选择了仙台学医,正当回国行医时,却经历了“幻灯事件”,让他感受到精神死亡的可怕,中国人即将死亡,遭异族的屠戮,面同胞却当作一场盛宴来鉴赏,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是如此的可怕,这种精神上的麻木使鲁迅更加厌恶死亡。

  正是因为对死亡的极大厌恶,鲁迅才在作品中运用大量笔墨叙述死亡意象,希望能用一己之力唤醒民众,改变社会现状。鲁迅笔下的死亡主题,有着埋葬旧我,重塑新我,经历重生的象征,虽然清楚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也知道革.命任务的艰巨。他曾说:“我是诅咒人间苦而不嫌恶死的,因为苦可以设法减轻,死是必然事,虽日尽头,也不足悲哀”,在鲁迅看来,死亡虽然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但是死亡并不是只在最后的终点形态出现一次,相反死亡是先行进人并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之中的。

  鲁迅深刻认识到启蒙的艰难性,革.命者夏瑜的坟墓冷冷清清,只有乌鸦在坟顶盘旋,而庸众们早已淡忘了夏瑜的牺牲。鲁迅想借此传达启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必须要有适应民众的思想和途径才能使革.命深入人民内部,不然启蒙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