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史上最差改革拍档”,恐怕要数王安石和宋神宗了。宋神宗耳根子软,动摇犹豫,王安石心灰意冷,撂挑子走人,一场改革搞得虎头蛇尾,惨淡收场。至于“史上最佳改革拍档”,当然非商鞅和秦孝公莫属,秦孝公对商鞅的信任程度,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是,你恐怕万万想不到,杀死商鞅的,恰恰也是这种“过分”的信任,是秦孝公“出于好意”的一句话。
商鞅舌战群腐,秦孝公鼎力支持
很多人都以为,商鞅之所以被车裂,是因为他搞变法时,割了太子赢驷(芈月老公)师傅的鼻子。赢驷即位后,为了替师傅报仇,就把商鞅干掉了。这种解读貌似合理,但实在是低估了赢驷的证治头脑和帝王智商。
商鞅运气不错,他的后台秦孝公在位约20年。有了老板长期的坚定的支持,商鞅才能从容展开改革,使变法见到成效。为表彰功臣,商鞅于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被提拔为大良造,相当于18级军功爵制的第16级,放到今天,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兼国防部长,军证大权一把抓。①秦孝公对商鞅欣赏和信任到什么程度呢?他临死前,竟打算让商鞅当接班人:“商君,我死后你接着干吧!”这不是我瞎编乱造,而是《战国策》里白纸黑字写着的:“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鞅,辞不受。”②王位居然打算传给一个外国人而不是自己亲生儿子,胳膊肘往外拐,太子赢驷会怎么想?他上位后会怎么做?
公元前338年,赢驷继位,这意味着商鞅的好日子到头了。一般认为,被商鞅割掉鼻子后,8年不好意思出门的公子虔见机会到来,于是告发商鞅谋反。商鞅惧而逃跑,然后被追杀。
不过,这不太说得通。
公子虔告发商鞅是极隐秘的事,不会轻易让对方知道。而且,商鞅这人树敌太多,把人都得罪光了,在朝中没什么铁哥们儿,不会有人通知他被告发了。
那么,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秦孝公死后,商鞅的保护伞没了。这时,宗室贵族的怨恨情绪公开显露。商鞅担心遭到报复,一不做二不休,带着母亲逃回魏国。③不向国君报告就偷偷跑了,正好给人落下口实,说他企图谋反。对此,《秦本纪》说得清清楚楚:“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④司马迁大概对商鞅没什么好感,所以这个细节《史记·商君列传》里没有,只在《秦本纪》留下蛛丝马迹,很容易被人忽略。
赢驷即位时约17岁,是个有抱负有见识有作为的国君,为什么要杀掉大功臣商鞅?有人说,他的老师被商鞅割了鼻子,是为师报仇。但这也未免太小看赢驷了,他杀商鞅的真正原因,《战国策》说得明白⑤: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轻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鞅反为君主,大王更为臣也。”
赢驷虽然杀掉商鞅,但并未废其新法,说明内心是认同改革的。在他看来,商鞅已经完成使命,该走进历史了。
不过,我心里还有个大大的疑问:秦孝公会不会“有意”除掉商鞅,但因为既没有理由也不好意思亲手杀死秦国的最大功臣,于是水旜那句看似出于好意,实则最具杀伤力的话,好让儿子来动手,以免自己遭到后人道德谴责呢?换句话说,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父子有可能演了一出双簧。果真是那样,秦孝公也太可怕了。证治那么脏,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还记得后来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怎么托孤的吗:我儿刘禅要是不行,“彼可取而代之”……其实,刘备哪里想传位给诸葛亮,不过是试探甚至是警告这个太能干的宰相罢了。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商鞅生活在诸侯分裂割据、兼并战争十分频繁的战国中期。他为了使秦国富国强兵,建立统一的封建帝国,先后推行了两次以“农战”和“法治”为中心的变法活动。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一场比较深刻的社会变革,有力地打击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和旧的生产关系,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压倒山东六国的一等强国,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