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的公元二三八年,年近五旬的步氏去世了,孙权伤心欲绝,群臣终于识相地联名上书,请求追封步氏为皇后。于是孙权了却心愿,以皇后的礼仪为步氏举殡,追封她为皇后。发下了一道情真意切的诏书,追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坚持立步氏为后的心意。“惟赤乌元年闰月戊子,皇帝曰:呜呼皇后,惟后佐命,共承天地。虔恭夙夜,与朕均劳。内教修整,礼义不愆。宽容慈惠,有淑懿之德。民臣悬望,远近归心。朕以世难未夷,大统未一,缘后雅志,每怀谦损。是以于时未授名号,亦必谓后降年有永,永与朕躬对扬天休。不寤奄忽,大命近止。朕恨本意不早昭显,伤后殂逝,不终天禄。愍悼之至,痛于厥心。今使使持节丞相(醴陵亭侯雍)奉策授号,配食先后。魂而有灵,嘉其宠荣。呜呼哀哉!”
周瑜(一七五——二一〇),字公瑾,今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门第清高,曾祖父和祖父在汉朝都任高官,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与小说家笔下不同的是,真实的周瑜英俊挺拔,风度不凡,而且从小志向远大,好学有德,胸襟开阔。他还富于浪漫气质,琴艺不凡,即使喝醉了酒,都能听出曲调中微小的失误,不过他脾气很好,从不指责乐人的失误,至多回头看一眼而已。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吴国的名臣程普向人形容说:“与公瑾交往,就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中便醉了。”就连想挑拨吴国君臣关系的刘备,都不得不如此向孙权下药:“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小说家居然能说周瑜气量狭小,最后教人活活气死,真是扯得没了边儿。
早在孙权之父孙坚出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孙家就曾经住在周瑜家的宅院里,两家互通有无,关系亲密无间。孙坚的长子孙策仅比周瑜大一个月,两人遂成知己,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孙策四处征战的时候,周瑜总是和他在一起。
公元一九八年,二十三岁的孙策和周瑜带兵攻下安徽皖城。城中乔公将自己的一双女儿献给孙策。这对姐妹就是三国历史上有名的“二乔”。孙策看大乔小乔貌美温良,立即想到了周瑜。于是大乔嫁给了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兄弟俩成了连襟,姐妹俩成了妯娌。才子佳人,天生佳偶啊。
公元二〇〇年,二十五岁的孙策早逝,将权力交到弟弟孙权手中。当时孙权尚未树立威信,很多老臣心中不服。在这关键的时候,周瑜全力支持孙权,奉之为君上,礼节周全谨慎,其它的人便都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战乱频仍的年代,疫病蔓延极广——来不及收拾的死尸遍地发臭,能不出疫病么?周瑜三十六岁时,在出征途中染疫身亡。孙权为失去股肱之臣而痛哭流涕。直到称帝之后,他仍然没有忘记周瑜的功劳,认为自己能称帝,功劳都应归于周瑜。
周瑜身后,留下了二子一女。孙权感念前情,让自己的长子孙登娶了周小姐——孙登是吴国的首位太子,要不是他三十岁刚出头就早死的话,吴国的第二位国母就该是周小姐了。除了让自己的儿子娶周瑜的女儿,孙权还把自己最心爱的女儿嫁给了周瑜的长子周循。这位出嫁周氏的公主,就是孙鲁班了。
周瑜风度翩翩,俊挺不凡,在当时是被公认的,数百年后,苏东坡尚且这样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有个这么出类拨萃的爹,再加上一位天姿国色可比牡丹的妈,想来周公子也该是白马王子型的人物,更何况据史料记载,周循“颇有瑜风”,文武双全。孙鲁班应该还是颇为满意的。再加上小姑子嫁给了孙家太子,鲁班想到不但得了个俊帅丈夫,而且还跟将来的东吴皇帝亲上加亲,再说孙登又是个厚道人,以后自己的日子可好过啦!免不了心里得意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