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来,西夏连胜宋人,看上去庞然大物的宋廷不过尔尔,故此言语之间重新放肆了起来。范仲淹看了书信,感觉将书信原文呈交御前,有辱国体,会令仁宗震怒,因此也未深思熟虑,就当了使人的面将来书烧毁,然后上表章报知朝廷。
这种事情,如何瞒得过官家在军中的耳目。宋仁宗与朝臣很快就得知了事情原委,范仲淹本是为国为君稍存体面的心思,哪知道他这样简单的处置却犯了赵官家大忌。仁宗皇帝传下诏旨,命范仲淹就此事做出解释。
范仲淹只得分自己辩白:倘若官家看了傲慢无礼的书信之后,不能进讨将是国家之羞;直接付之一炬,羞辱只在微臣一身而已。如今新败,不敢上达天听,也是做臣子的食君之禄、为君分忧之举。
按封建王朝制度,“人臣无外交”,范仲淹此举严格讲来属于僭越,但他所做的又是公忠体国之事的,宋仁宗为如何处置此事而大伤脑筋,无奈之下将皮球踢给了两府宰执共议。
范仲淹没有想到自己丹心可昭日月的忠忱之举,在他人眼中却是大逆不臣之事。参知证事宋庠义愤填膺地建议:仲淹可斩!幸好仁宗没有昏了头,杀一个范仲淹容易,但是谁又能代替他为国戍守西北呢?
谈到范仲淹死后谥号,就要先了解什么是谥号。谥号是指人去世后,由后人给予其评价性的称呼。其字数长度不一定,有的一两个字,有的甚至二十来字,这要根据其官位而定。谥号最早出现在东亚古代国家,其国王、王子、大臣、皇后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后,根据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性格修养,评价其优劣,并给予其一个富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此外,一些受中国文化深刻影响的邻国也在使用,但并非每个古代王国都采用谥号。
范仲淹画像
范仲淹死后谥号是文正,是在范仲淹死后由朝廷赐予的,这个谥号很好的反映了范仲淹的伟大功绩和刚正不阿的形象。范仲淹不仅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证治家和帅领,也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改革运动为后来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他制定的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部边境得到长期的稳定。
他培养出大量的顶尖学者,为宋代学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的理论和崇高的理想以及仁人道德,是中国文明的光辉,朱熹称他为史上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作为这样一名胸怀大志、刚正不阿的文人名将,朝廷将范仲淹死后谥号定为“文正”恰到好处,“文”字体现了范仲淹“经天纬地”的才能文略以及勤学好问的优良品德,“正”字,巧妙地反映出他不慕名利、正气凛然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