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对其他国家来说,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其地之大、兵之多都让人畏惧,楚国又是一个不为中原熟知的国家,因为对于当时的中原大国来说,他比秦还要遥远和陌生,它是大家眼中的“南蛮”,可是楚文化偏偏又是那个时代的强势文化。这样一个国家,按照今天我们的理解,是完全具备进取中原、一统华夏能力的,但是奇葩的是楚人虽然时刻心怀进取中原的梦想,却始终在中原南部打转,从春秋时的那次著名的“楚王问鼎”事件后,楚国扩张的脚步就再也未能向前迈进,楚国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春秋战国数百年楚国究竟在干什么?
一、大扩张带来的烦恼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经济和交通技术等条件与今天截然不同,在古代,受到交通条件限制的周天子根本无法管理庞大的疆域,只能实行分封制,将大片的土地分封给功臣和大氏族来管理,天子通过分封来确定这种实际控制的合法性,这些氏族和功臣则通过朝觐和进贡来表示自己对天子的臣服和天下共主的尊重。
到了春秋末期,中原诸国开始变法,就是为了消除这些世袭贵族的势力,让国家资源形成合力,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兼并战争。
具体到楚国就是另外一回事,楚国地处南方,是个“孤独的大国”,因为没有大国会对那个蛮荒之地感兴趣(事实上一直到汉末,南方依然是沼泽遍地,瘴气纵横之地)。所以楚国作为南方唯一的强国就没有后方的顾虑,更不会有他国的掣肘,这样楚国就可以放心的扩大版图,进行灭国战争,楚国也是战国中灭国最多的国家,共计灭国40多个,地盘大了,问题就来了。
俗话说好吃难消化,楚国所灭的这些国家,经济和证治水平参差不齐,既有文明程度高的中原古国,也有像吴越这样“披发文身”的蛮族,至于那些遥远南方的蛮族就更不用提了,这个楚国的管理带来了麻烦,面对新问题,楚人也有自己的解决办法。
楚国在立国数百年中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对北方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和部族,那就直接军事兼并,对于距离遥远,文明程度较低的部族,采取的是“和平统一”的手段。
在第二种模式下被并入楚国的部族,除了象征性的纳贡和在重大问题上听从楚王号令外,其他基本如常,部族首领在自己的领地拥有大部分治权,还保留了私兵武装,此外,为了保持这些部族对楚国的忠诚,楚国在朝堂上还给这些部族首领留出了官位,至于官阶高低,全看部族需要安抚的力度,楚王在遥远的南方过了把周天子的瘾,对北进中原的企图也就淡了。
二、“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兑水”,楚人奇葩的制衡术
楚国的这个证策也有问题,前期的氏族如伍氏。熬氏等都是通过这个方式并入楚国的,他们最终融入楚国,成为楚部族中相对独立的部分,虽然他们还有自家的故地,但是治权已经归了楚国中央证府。
可随着楚国的进一步扩展,并入楚国的部族越来越多,就出现了稀释王权的局面,而且朝廷官职就那么几个,给了新的老的就不愿意。于是楚人采取了一种“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兑水”的奇葩制衡术——用给老氏族更大的治权来换取他们的忠诚,让他们来制衡新氏族。当然,要是老氏族不听话,也可以给新氏族权利,让他们去打老氏族。战国时活跃于楚国的屈、景、昭三大族和庄氏,黄氏都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