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事件

        三、分封制衡的弊端显现

        随着楚国的急速扩张和战国争霸战的展开,楚国分封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楚国被他的分封制彻底锁死。战国时代的楚国,更像是一个氏族共和制国家,楚国看着庞大无比,可楚王能够调动的军队少的可怜,税收全靠王族的直领土地,氏族封地不但不纳税,还要吃中央的财证。

        军事上更麻烦,各个氏族都有自己的私兵和武装,王族为了防止内乱,不得不将精力放在国内,这些私兵,关键时刻国君能不能调的动都是问题,即便能调动,统兵也必须由各氏族商量着来,朝廷的将军成了个没用的架子。

        楚国的制度断绝了楚国改革的一切可能,当中原各国甚至秦国都在开展变法运动时,楚国却毫无动静,美好的计划只停留在竹简上,终于,魏人吴起来了,可他在楚三年,头一年干了个地方官,第二年开始任令尹,一年打了三次大战役,第三年就直接被贵族杀死在楚王葬礼上,一共变法时间只有几个月而已,楚国部族势力之强大让那些号称不怕死的变法志士也望而却步。

        

 

        四、力合心不齐,亡国在眼前

        随着秦人兼并战争的临近,楚人也感受到了秦军的战鼓轰鸣,为了灭楚,秦国朝堂发生了一次争论,老将王翦认定灭楚最少需要60万大军,而年轻将领李信则认为20万足矣、在反复争论下,秦王嬴证听取了李信的意见,老将王翦选择了辞官归隐。

        当然,站在秦王嬴证的角度,他选择20万也有他的苦衷,毕竟60万规模的兵力和20万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在那个时代的人类历史上还未出现过出动60万大军的先例,仅是后勤保障一项就能把国家拖垮,这是秦王必须考虑的问题。

        战争是公平的,以李信为主将,蒙武(蒙恬之父)为副将的秦军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大惨败,楚将项燕带领的楚军主力一直悄悄的跟随在轻敌急进的李信身后,等到李信将蒙武和秦军补给部队甩在了身后时便开始出击。

        项燕突袭的地点在垓下(是不是很熟悉,几十年后,他的后代在这里遭遇另一场惨败,应该说历史是公平的)。此时原本归秦的楚地也纷纷反叛,战场形势急转直下。

        楚军连续追击秦军三天三夜,不但先前占领的淮北之地尽失,还战死了7名都尉。在秦制中,都尉是相当于今天师一级的中高级武官,一次战役损失7名都尉,可见秦军损失惨重。

        这次战败后,秦王嬴证亲自到王翦老家请他出山,但王翦还是那句话,60万大军,一个不能少。这次,秦王很痛快的答应了,数月之后,一支60万大军就集结完毕。这次集结也让我们看到了秦国的可怕之处,距离上次惨败不过几个月时间,秦人就又组织起3倍于前的武装力量和全部辎重,这才是最能体现国家实力的地方,不是你能赢几次,而是你能承受的起输几次。

        

 

        王翦大军压境,楚国贵族们不得不放弃嘴仗“一致对外”,各族私兵也归项燕指挥,楚国竟然也拼凑出一支五六十万的正规军来,可见楚国的家底之厚。

        王翦到了前线大修营垒,天天就是吃饭,洗澡,睡觉。(史书记载,休士而洗沐,而善饮食)、楚军就在秦人的大吃大喝中耗了一年。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