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阳先生有个说法很有意思,不要认为弯下膝盖就是懦弱,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心胆俱裂,胆战心惊,丢掉了灵魂,猛然跪下来,这是懦夫。还有一种是先弯一下,然后往上一碰,因为人只有蹲下来以后你才跳得高,如果是为了将来跳得高些蹲下来一下,这是英雄。如果是别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是什么?螃蟹。韩信肯定不是螃蟹,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引用苏东坡一篇文章的观点来说明,苏东坡有一篇幅文章叫《留侯论》论的是谁呢?张良,不是韩信,但是《留侯论》开头的这段话我觉得可以用在韩信身上,它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它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匹夫见辱,拔剑而起”,这就是普通人,那些小人物,他受到一点侮辱以后,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拔刀子或者掏拳头,这个,我说这不算勇敢,这叫什么,这叫鲁莽,这叫盲动,真正的大智大勇,大勇敢是什么呢?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临一件什么事情,神色不变。并不惊惶失措,别人无缘无故把一个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为什么呢?“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就是这样的人,他怀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长远的目标,他不会为眼前的这一点小是小非、小恩小怨鲁莽地盲动,所以有句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韩信这个时候面临的选择是什么呢?要么杀了这个家伙要么爬过去。杀了这家伙的结果是什么?你也被杀头,将来远大的理想还能不能够实现呢?不能实现,所以一个怀着远大理想的人他是能够忍受的,司马迁就是,遭到宫刑,这也是一个男人的奇耻大辱,一个男人不能够接受的东西,他还不是忍下来了,为什么要忍下来,他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韩信同样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所以他“孰视之”,他盯着那个无赖看了很久,思想斗争很厉害,最后为了自己远大理想,牺牲眼前的荣辱,我想韩信当时心里面一定有一个声音在对他说,韩信啊韩信,心字头上一把刀,你就忍了吧!这就叫做忍辱负重。因此我们得出结论,韩信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志向的这样一个英雄,那么这样的一个英雄,绝不会满足于那样的生活,他一定是要有所作为,那么韩信又有着怎样的作为呢?他又怎样走上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呢?
韩信终于成为一个英雄是遇到了一个时势,就是时势造英雄,秦代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全部站出来,和暴秦进行斗争,这个时候韩信的家乡同样发生了起义,项羽的叔叔项梁拉起来了一支义军,于是韩信“仗剑从之”,就是拎着他的宝剑参军了,参军以后先跟着项梁,后来又跟着项羽,但是项羽不重视他,这个时候韩信的情况司马迁用四个字进行概括,“无所知名”,这个时候他还没有什么名气,在项羽那儿他觉得没有发展前途,于是投奔刘邦,刘邦让他当什么呢?当个连敖,连敖就是接待员,公关先生,韩信这个人长得比较体面,是一个帅哥,做做接待工作还是不错的,这个时候的状态也是四个字,“未得知名”。那么有一次韩信就犯了军法,和几个同事都犯了军法,依法当斩,一个个拉出来杀头,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气杀了十三个,轮到韩信了,把韩信叫出来,要杀他,韩信这时候一抬头看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夏侯婴,夏侯婴是什么人?夏侯婴是刘邦的哥儿们,从小就跟刘邦一起的,跟刘邦一起起义,以后当了刘邦的太仆,太仆这个东西翻译过来就是车夫,给刘邦驾马车的,但是你要知道,当时的这个制度,这个皇帝的太仆是部长,是部长级的官员,那么刘邦当然现在不是皇帝,他是一个诸侯王,这个太仆少说也是副部级了,韩信看见夏侯婴了,韩信就大喊一声说,我们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英雄好汉?夏侯婴说,咦!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过来。司马迁用了六个字,“壮其貌,奇其行”。一看,呀!一表人才,跟他谈谈话,头头是道,不杀了,向萧何推荐,发现一个人才,又给他换了一个位置,叫做治粟都尉,相当于司务长,所以韩信他参加工作以后,也是郁郁不得志,先做侍卫官,再做接待员,再做司务长,都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那么韩信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他转变了命运呢?使他成为了西汉初年的风云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