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汉画像砖拓片
西汉刘安编著的《淮南子》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娥窃之奔月,托身月中,是为蟾蜍,而为月精。”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著《灵宪》亦载:“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就是说嫦娥奔月之后,变身蟾蜍。之后,因月宫中有了蟾蜍,所以人们称月宫为:“蟾宫”,即蟾宫折桂之“蟾宫”。所以蟾蜍捣药就是嫦娥捣药。
唐代诗人李商隐诗曰:《嫦娥》一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里的嫦娥就是蟾蜍。
那玉兔与蟾蜍又有何关系?
屈原的《楚辞·天问》有云:“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后人认为这里的“菟”也就是兔,这是玉兔的来源,比如李白就喜欢用这个典故。《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太平御览》曾引西汉刘向《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月中有蟾蜍之外,又多了一兔,此亦可为旁证。到了晋朝,人们觉得蟾蜍形象与月亮的柔和娴静不相容,玉兔到来后,人们开始以玉兔来替代蟾蜍,成了广寒仙子和月里嫦娥的再生形象。加上西游记等耳熟能详的流传,大家就形成了今天的观念了。
后来,闻一多《天问释天》云:“盖蟾蜍之蜍与兔音易混,蟾蜍变为蟾兔,于是一名析为二物,而两设蟾蜍与兔之说生焉。”是语音讹变才使蟾蜍、玉兔并存月中。
但事实的真相其实是这样的
小编认为,有一部分的因素是因为西汉发明了浑仪等天文观测仪器观察到月亮表面凹凸不平类似蟾蜍,所以西汉开始才有这种说法记载。
我们看到的月球是这个样子:
把它的“阴影”部分提取出来,看看像什么?
将轮廓精细化,这样看起来就更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