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极左环境下被否定的国军抗战的贡献得到了认可,一部又一部有关正面战场的书籍文章和影视作品大量面世,许多以前并不为普通百姓所熟知的台儿庄、万家岭、上高、昆仑关等战绩和王铭章、张自忠、高志航、八百壮士等无数为国尽忠的先烈走进人们的视野与心坎。这本是件好事,但随伴而来的,却也有一股风,正在肆意地泛滥着,表现在影视中,是对国军军官神一般的美化,高大英俊、气宇轩昂、正义凛然、战志冲天成为千篇一律的脸谱,而在网络上、微信平台上、地摊小报上,大量标榜还原历史真相的所谓纪实,则无限夸大国军战力,比如有说张灵甫率数百人的敢死队坚守张古山,让鬼子丢下了4000多具尸体的;有说孙立人一次就活捉了1200多鬼子,又全部给活埋的;有说蒋委员长的600卫队击退两万日军的;有说守卫衡阳的国军一个连消灭十倍日军的……哧!很多很多,很神很神。
如果说那些泡沫电视剧中罔顾史实的虚构已经造成了对观众的误导,那么那些所谓还原的“真史”中凭空臆造的一个个耸人听闻的故事,则简直就是对不明真相的人们的蒙骗。
和国粉们选择性看到的截然不同也和纪实作品中反复渲染的截然不同的是,国军多数部队和多数情况下表现出的作战能力,是很差劲的,根本不是那些神话作品所描绘的那么回事。
1940年10月17日,陈诚一封关于襄西战役失败原因的密电中,有这样的字句:
“按抗战以来之经验,在运动战时,我优良之一个师尚勉可对付敌之一个联队,现竟有一个军始能对付敌一联队者,而部队内素质可知。”
蒋介石说的更严重,在1940年3月全军参谋长会议上,老蒋痛心地承认,战争初期我三个师可对抗日军一个师团,到了徐州会战时,我五六个师才能击败日军一个师团,而“现在以十个师几乎还打不过他一个师团”。
南宁之役失败后,时任第41师师长的丁治磐在日记中写道:
“南宁之失,敌以一个半师团进攻,我二十余师之兵力,竟尔败溃,其兵之强,殆可以一个营败我一师。”
作为统帅的蒋介石、作为方面大将的陈诚和作为第一线师长的丁治磐说的一点没错,国军一个师,远远不是日军一个联队(相当于步兵团)的对手。不要说战斗力下降以后的四十年代了,就说全面抗战暴发后的1937年,那时国军战斗力还是最强的时候,又怎么样呢?
我们来看一看战争初期几次战役国军与日军的兵力对比与作战结局:
平绥路东段作战,国军参战兵力为2个集团军、6个军、总计16个师又10个独立旅,日军参战兵力共1个师团又2个旅团。结果是什么?是国军惨败。
平汉路涿县、保定地区作战,国军参战兵力为5个军计12个师,日军参战兵力3个师团。结果又是什么?是国军溃不成军,大败而逃。
忻口战役,国军参战兵力为11个军,总计25个师又2个独立旅,日军参战兵力为1个师团又2个旅团。结果同样是以国军撤退转进而告终。
淞沪会战,是以国军70多个师,对阵日军9个师团,拚杀三个月,最后的结果,是以国军伤亡25万余人的代价,打死打伤日军4万余人后,上海沦陷。
……
国军与日军相比,到底都差在哪了呢?现仅就中日双方陆军师这一级的兵器与兵员实力状况做一对比。
装备的差距
抗战爆发时,日军陆军的常设师团下辖二个旅团,一个骑兵联队、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以及其他部队。
每个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共四个步兵联队。每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一个联队炮中队、一个步兵炮中队(驮马制)或一个速射炮中队(挽马制)。
步兵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一个大队炮小队。
我们重点来看一看它的炮兵装备。
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为驮马制,一为挽马制。驮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共编有36门75mm山炮和12门75mm野炮。四个步兵联队各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4门75毫米山炮)和一个步兵炮中队(4门70毫米步兵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