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他们君臣一路半饥半饱,终于到了齐国。
饥难之中,让人与体味到的,是为君的仁贤,为臣的忠义。有这样一个团结坚强的集体,再加上他们的智慧和才能,还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做不成的事吗?
齐桓公早就听说重耳很贤德,知道他进了齐国的境内,就派使者去郊外迎接。设宴款待的宴席中问重耳:公子带妻小了吗?
重耳说:逃亡之人自己自身都不保,怎么能带家小?
桓公倒是实话实说:让我一个人独处一宿,都会像过了一年一样难熬。你一路劳顿,身边没个知冷知热伺候的人怎么行呢?于是选了宗族中长得最美的一个姑娘,嫁给了重耳。并赠给车马二十乘,从此同行的人众,才都有了车马。
桓公又派管粮仓的人送米,管厨房的人送肉,每日如此。
重耳很高兴,感慨地说:早就听说齐侯礼贤下士,今天真的相信了,这样有胸襟的人,怎么可能不雄霸天下。
这一年是公元前644年。
也是重耳命中多蹇(jiǎn)。本来指望齐桓公庇护并得以复国,不幸一年后齐桓公去世了。
重耳复国无望,在齐一住己是七年。这期间遭逢齐桓公死后齐国的变乱,齐国逐渐丧失了霸主地位。
赵衰等人私下商议,我们来齐国是想借齐国的力量复国,现在齐国霸业已失,诸侯谋叛,只能投往别的国家再图良策。
公子重耳呢?自从和齐女结合,感情非常得好,“朝夕欢宴,不问外事”。众位豪杰等了十天想和他商量改投他国的事,根本见不着面。
不难得出结论:人性都是有弱点的,贤德的重耳也是人,也难免存在人性的弱点。
魏犨不高兴了:我们以为公子能有所作为才不辞辛苦跟随逃亡,现在留在齐国已经七年,反倒志损偷安,想见一面都做不到,这样的人能成什么大事。
狐偃说: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城东有一片桑林,我们到那里商量。来到桑林,九个英雄围成一圈席地而坐。赵衰问狐偃:子犯有什么好办法吗?
狐偃说:我的办法就是,私下里准备好行动,骗公子说去郊外打猎,出了都城,大家齐心协力劫持他上路,他也就只能跟我们走了。问题是去哪?
赵衰的意见:宋襄公有图霸之志,并且尊重收留有贤德之名的人,可以投他去。如果不得志,再去秦、楚寻找机会。
狐偃说:正好我和公孙司马有些交情,到时候看他能不能帮忙。商量完就回去了。
他们以为在桑林幽静之处商量事不会有人听到,可事有凑巧。重耳的侍妻姜氏有使女十几个人正在树上采桑叶,听到这些话就回去告诉了姜氏。
姜氏喝道:胡说八道,不准乱说。而且直接把知情的十几个使女关进一个密室,半夜全部杀掉灭口。可见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主人杀奴仆就像杀鸡宰羊一样随意。
杀完了人,她把重耳从睡梦中叫醒,告诉他说:你的随从要劫持你改投他国,我的使女听到了他们在一起商量此事,我怕泄密再有人出来阻挡,就把知情的使女都杀了。该怎么办,你要早拿主意。
重耳面对爱妻,也是发自内心地信誓旦旦地说:人活着就是图个安乐,我不求别的,就这么厮守着你老死这里了,哪都不去。
姜氏深明大义,对重耳说:自从公子流亡以来,晋国没有一年是安宁的。夷吾是个无道之君,兵败身辱,国人并不拥护他,邻国也不喜欢他,这是上天给公子的机会。你此时如果有所作为必得晋国,千万不可以迟疑误事。
重耳也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和姜氏感情甚笃,如胶似漆割舍不开。
第二天,赵衰、狐偃、臼季、魏犨四人站在宫门外,让家仆告诉重耳:请公子出郊外打猎。
重耳已经知道了他们的主意,就推脱说不舒服,不能去。姜氏看到这情形,就请狐偃入宫,问狐偃真实意图想做什么。
狐偃不知道姜氏已经知道他们的密谋,还扯谎说:公子在翟国的时候,每天都驰车奔马,杀狐猎兔。来齐以后很长时间不出猎,我们怕他生懒肉,所以来请他打猎,没有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