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35年,姚广孝出生在一个江湖郎中之家。姚广孝虽然聪明却不愿意学医,他对父亲说:“我要读书,将来当官,干一番光宗耀祖的事。”
可当时正是元朝末年动乱时,农民起义不断。在这样混乱的世道里,读书走科举之路显然不是很好的选择,而且姚家也并不富足。
一天,姚广孝进城,看见很多的僧官,不禁心生羡慕。回到家里,姚广孝就对父母说他想出家。他的父母很犹豫,一方面认为在乱世出家为僧是条可行的出路,至少能谋口饭吃,但另一方面又认为姚广孝年纪还小。
这时,姚广孝的伯父姚震之说:“为学有成则仕于朝,荣显父母,不则就学佛,为方外之乐。”姚广孝的父母听了这话,觉得很有道理,下定决心把姚广孝送到乡里的妙智庵出家。
从此,姚广孝成了一个出家人,法名道衍。
姚广孝出家之后,不安于修习佛法,师从于一个道士,学习阴阳术数之学。除此之外,他还学习儒学,研究兵法,钻研诗文。他精通佛、道、儒诸家之学,成了当时有名气的高僧。
1382年,朱元璋的结发夫人马皇后病逝。朱元璋下令所有分封的藩王都要回京奔丧。朱元璋还广选天下的高僧,随侍诸王。从这以后,姚广孝就成为朱元璋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的幕僚。
之后,姚广孝辅助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帮助朱棣治理国家,辅导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姚广孝深得朱棣信任,官至宰相。
与此同时,姚广孝还讲经说法,传承和发展中国佛教。由于他长年身着袈裟,人们称他为“黑衣宰相”。
从以上过程来看,有书君认为:
首先,姚广孝的出家动机不是因为看破红尘,而是因为时代所迫的一个无奈之选。
由于元朝历代皇帝的崇佛思想,让僧人在元朝有特殊的地位,虽不是官,但却有比官更为显赫的地位,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姚广孝选择出家相当于另辟蹊径。
其次,姚广孝成为和尚之后,学习阴阳术数,学习儒学,研究兵法,而后更在长期的游学过程中,刻意诗文,广交天下有识之士,可见他的志向并不在于仅仅做一名和尚。
再次,姚广孝并不认为僧与俗有本质的区别。在他看来僧与俗只不过是一种外表的区别,他不会认为自己已着僧衣,就不能建功立业。
也正是由于在他眼里僧与俗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在靖康之难成功后,他并没有迫不及待地摆脱自己的僧人身份。即便是后来明成祖“赐第及两宫人”,他皆不受,依然“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不改僧人习惯,讲经说法。
综上所述,姚广孝的出家并不是因为他看破红尘,要去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僧人。他的出家,只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是因无法走传统的考取功名、建功立业之路而进行的一种变更。甚至可以说他的出家,目的就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为了有一天能够光大门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