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电、没有冰箱的古代,如何储冰?
40℃的高温天,你刚回到家,立马打开冰箱取了一杯早已冰好的饮料喝了起来。兴许是觉得不够带劲,又从冰格里取了几块冰扔进去。你走到遥控器前,“滴---”,开启了空调WiFi西瓜的惬意生活。
等等,你有没有考虑过古人是怎么在没有电的情况下,挨过一个又一个酷夏的?可别以为他们靠一句“心静自然凉”就真能凉快下来。
其实古人真的很有智慧,即使没有冰箱,他们依然可以在夏季享用冰块!他们的“土冰箱”,比咱们的节能环保多了!
先人的“土冰箱”——冰窖。
先秦时期的古人,还没有制冷机,所以能想到的办法就只好是充分利用资源——把冬天的冰保存起来。这不,《诗经·九月》就记载了西周农民在腊月凿冰,并在正月把冰送到地窖去的场面。
腊月,辛苦的凿冰场面。
这种绿色环保的“土冰箱”一用就是两千多年,直到清代,《清嘉录》还记载了苏州葑门二十四座冰窖的盛大场面。
用惯了高科技冰箱的我们,多少要质疑“土冰箱”的储冰效果。聪明的古人知道“多多益善”的道理,所以每年冬天冰室储存的冰,是实际用量的三倍。这样就可以抵消储存、每次开窖时导致的损失了。
不知道那么多古装仙侠剧里,存在地底下的冰棺是不是借鉴了冰窖的思路?
《花千骨》截图
冬日藏冰夏日消
盘点古代神奇的消暑“冰器”
清代掐丝珐琅带座冰箱
眼下已进入三伏,高温炙烤下,人人都在喊热,家家户户纷纷打开空调,随之迎来用电高峰,能源消耗巨大。其实我国古代也有很多与空调、冰箱作用相似的降温防暑设备,如冰鉴、冰盘等,这些盛冰解暑的豪华器皿不但防暑降温效果显著,而且在今天看来还非常环保。
早在唐代,我国古人就掌握了硝石制冷技术,但由于成本太高,所以用冰块降温仍是主流。我国古人使用的冰块多是冬季开采的河冰,这些冰通常被切成方砖,放在隔温隔湿的地窖中,待来年夏季取出使用。冰在逐渐消融的过程中通过吸收周围的热量,达到冰镇食物、降低室内温度的效果。古代有实力兴建冰窖、使用盛冰器皿的多是贵族和官僚,所以盛冰器皿往往也比较奢华。
制作“冰镇饮料”的冰鉴
《周礼·天官·凌人》有云:“祭祀供冰鉴。”冰鉴的造型曾一度困扰着考古学界,直到1977年,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只战国青铜冰鉴,谜题才得以解开。
这只青铜冰鉴长宽皆约76厘米,高63.2厘米,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冰鉴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鉴口四角及四边中部分别有方形或曲尺形附饰,均用凸榫与口沿上相应的榫眼套接。鉴身的四面和四棱上,共有八个拱曲的龙形耳钮,钮尾均有小龙缠绕,又有两朵五瓣小花立于尾上。鉴内中部有方孔,鉴内之缶口颈即从方孔中露出,盖之四面各有一兽面衔环,以便启闭鉴盖。盖上浮雕变形蟠纹,鉴体上多浮雕蟠螭纹,下腹饰蕉叶纹。鉴体铭刻“曾侯乙作持用终”。这只青铜冰鉴铸造技艺极为精湛,失蜡、镶嵌、镂雕、浮雕工艺俱全,堪称战国青铜器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