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事件

  作为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和黎东方先生都完全不信有过什么所谓的“军事会议”或类似临终嘱托。这里面有很深层面的证治势力角逐。丞相去了,这是一个洗牌过程,平时好不是真的好,派系之争开始,分蛋糕的时候下刀都不会客气,如果蛋糕不够分,那刀就会照人招呼,而无论哪一方势力的首要清理目标都是魏延,魏延已经无人可以压制,于公于私,魏延都要死。

  所谓的临终军事会议,是用后果写原因达到补缺目的。

  按当时的情势来看,军中主要是分为两派:退军派,几乎全是。进军派,魏延一个。

  退军派们的主意是“秘不发丧”,一旦影响军心再有追兵后果不堪设想。杨仪指使费祎到魏延部探听他的意思,魏延知道军师死讯便说,丞相虽然去世了,可我还在,继续北伐才对,并要求费祎与他一起下军令,费祎欺骗魏延,说是要先跟杨仪打声招呼,但是一出门就策马疾驰而去,这引发了魏延的疑心,打听之下,果然杨仪等人在商量退军,杨仪自然想退军,如果以魏延为主帅,自己离死就不远了。

  魏延大怒,先一步撤军,并烧掉了沿途的栈道,更是修书一封弹劾杨仪有反叛之心,加上杨仪的举报,两封举报信先后到了刘禅手中,刘禅征求意见,他俩到底谁要造饭?大臣们都说魏延的概率大,依魏延平时的作派和性子,太不受待见,魏延心胸不广,而杨仪心眼更小,这也算是报应吧,性格决定命运。

  两方军队终于相遇,王平斥责魏延前军,军师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就敢这么干?魏延部一哄而散,魏延失去军队依托,朝汉中方向逃命,杨仪又命令马岱追杀,魏延死,尸体被部下埋在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

  谁才是潜在的投降分子呢?杨仪。

  杨仪并没有分到蛋糕,更可怜的是他手里还没有刀,所以恨毒了所有人,竟然说后悔当初没投降,于是费祎告密,这个瓜娃子被废为庶民,后下狱自杀。

  魏延人才难得,但能力有多大,脾气就有多大,这是他致命的缺点,必须要有个能制得住、忍得了他的好领导,否则遇到杨仪这类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上司,魏延活不过两秒,所以就魏延的死亡来说,也冤也不冤,几乎可以说他的下场是必然的,本来有个大好的前程等着他,他却从未自省过自己的毛病,生生的放弃掉了,以他的能力完全有可能接手军中一把手位置,可结果却是连命都保不住。

  以退军为例,魏延所做就非常欠考虑,自己的部队你可以保证稳定性没问题,但丞相所掌军士的军心必定会大受打击,这不是短时间能安抚的,你拉着部队就走,到了地儿就打,战力还不受影响,那是不可能的。

  魏延要先考虑团结问题,不使军心在受到打击以后,再次受到将将不和的影响。而他在关键时候,头脑里想的都是私仇,缺乏大局观,看来丞相没有把军权委托给他也是正确的。在自己几千部众的情况下,竟然想与杨仪对垒,这是自不量力,他把自己一个人推到了整个部队的对立面,包括他手下的军士,他们为何最终一哄而散,当然明白已经属于谋反性质,蜀汉的部队又不是你魏延的私军,不是想干什么别人都能陪着你的。这种情况,这种行为,这种偏激的应对方式,即便不是叛国,依军法也该处死。

  关于魏延的死因,其实即便是在正史上,也是有两种说法的。

  按照『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诸葛亮死后留下遗言,让杨仪、姜维节制蜀军退兵,同时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愿意走,就让魏延留下,姜维和杨仪先走。结果魏延果然不愿意撤军,认为诸葛亮去世之后,应该由自己统军继续北伐。听说了诸葛亮的安排之后,魏延勃然大怒,自己率领军队抢在杨仪和姜维的前头占领了南谷口,还烧绝了撤军的栈道。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