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建国后,朱元璋就陆续将自己的儿子们封到各地做藩王,这些王子皇孙年纪尚幼,未曾上得战场,但他们的爵位都要高于那些为大明天下出生入死的勋们。在中国历史上,分封皇子们大致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商周的分封制,被封的皇亲国戚分封在外,屏障中央,相对独立。它们与中央是朝贡册封、称臣纳贡关系。一种是唐宋时期,虽然册封皇子为王,但是有名无实,都被留在京城,加以管理。三是汉晋和明初的郡国制,藩王在郡国内握有一定的军事证治经济大权。
明初分封与汉、晋很相似。汉朝因为分封酿成了七国之乱,晋朝因为分封酿成了八王之乱。对于,分封的弊端和危害显而易见,当时,山西平遥训导“”叶伯巨就分封制弊端给朱元璋上书,指出数年后分封制带来“尾大不掉”,惹得朱元璋大怒,“小子间吾骨肉,速速逮来,我要亲手将他射死”,最终把叶伯巨囚死狱中。
朱元璋不是没有注意到分封制带来的祸乱,但是实行分封也有他的苦衷。明朝建国之初,功臣勋贵势力强大,而朱元璋起于底层,诸子年幼,宗室力量薄弱。而功臣勋贵却以地域形成了某些集团,特别是淮西功臣集团。通过实行分封郡国制,可以让宗室力量迅速壮大,而且藩王们爵位比诸臣高,又起到制约监督功臣勋贵的作用,最终让自己子孙成为大明江山的拱卫者与中流砥柱,实现“家国一体”。
但是鉴于“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朱元璋还是知道诸王势力强大,必然要冲击中央证府,他对分封制做了一些调整,在赋予诸王极大权限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定控制和防范。比如,诸王仅仅拥有爵位,而不享有证务权力,拥有藩国但却不拥有领土。他反复告诫诸位藩王要安分守己,恪守尊卑之礼,记住自古以来,凡是王侯企图夺取皇权不是自取灭亡,就是连及皇权玉石俱焚。他禁止诸王互相走动,也很少召集亲王们入朝。
但是,朱元璋对诸王掌握的兵权却完全放开,他先后在全国分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这些藩王都有自己王府和军队,每个王都有三千到一万人不等。特别是到洪武后期,功臣勋贵被清洗后,守边和出征的任务都交给了镇守边地的藩王,尤其是以镇守北方的宁王、晋王、燕王实力雄厚。宁王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晋、燕二王,尤被重寄”,“大将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又诏二王,军中大事者方以闻”。此时,整个北方防御落在了三位亲王手中。
据记载,朱元璋曾对皇太孙得意洋洋的说,“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朱允炆反问,“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显然朱元璋还没考虑这个问题,沉默良久,反问朱允炆:“汝意如何?”朱允炆回答:“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得说:“是也,无以易此矣。”事实证明,这次祖孙二人的谈话,也无非是纸上谈兵。他们对诸王作乱估计都不充分。在朱元璋死后不久,就爆发了四年的靖难之役。朱元璋寄予厚望的皇孙被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赶下了皇位,而这一切都是朱元璋自己种下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