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开始,就规定,十六为两一斤,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直到建国后的一九五九年,才把一斤改为十两。其中度不长度单位,量是容量单位,而衡才是重量单位,所以关键在这个衡上。
大家数一下这个衡字是多少画,是不是有十六画,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复杂。但这却不是正确的,只是巧合而已。
秦朝为什么把一斤定为十六两,就要从制定度量衡的官员入手,他就是秦国的丞相李斯,度做为长度单位,采有十进制的换算方式,以尺寸丈为单位,一直沿用到现在,没有改变。
再说量,是容量单位,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是以十进制的方式换算,由于科学技术的提高,这些基本已经淘汰了,不再使用。
衡就有点啰嗦了,它代表重量,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他改变了前两种的换算方法,而是独辟新径,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这个看起来一点规律也没有,李斯为什么搞的这么复杂呢?
查了许多资料,在孙子算经上有如下记录:
《孙子算经》记载:“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絫;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它成书于公元前四五世纪,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李斯就是根据此算经来定的重量之间换算。
古代的一斤是现在的多少?
我的依据主要来自罗志平先生的一篇文章,《秦汉时期古方剂量考证》,这篇文章的考证表明,秦到西汉两代的重量单位基本是统一的。东汉之后的重量略为下降,在222到235克之间。
汉以后到唐的重量变化我一直没有找到。不过可以从日本市制单位大概推测。如今日本和台湾的一斤都被定为600克,日本的计量制度大体继承自唐朝,所以我猜测,唐朝时一斤应该也在600克上下浮动。不过需要方家指正。
宋朝,我没有什么绝对有说服力的资料。只知道1975年湖南出土的北宋嘉佑铜则,自记重一百斤,实测64公斤,换言之,一斤大概有640克。
而明代、清代直到民国,我相信一斤的重量大概都差不多。因为福州《永泰县志》中提到,明朝计量单位继承自元朝,而清朝继承自明朝,只是增加了一批计量单位。唯一的问题,我没有确定的资料证明一斤究竟有多重,只能偷懒,取Wikepedia的数据,一斤=590克。
1929年民国的改制,提出1/2公斤为一斤,即5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