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足的目的在限制脚的成长,并把已成长的脚拗折弯曲,所以缠足的年龄自然是愈小愈好,愈小脚愈软愈容易裹小,但是太早裹足,又怕它脚裹好了不会走路,也怕她年纪太小,无法忍痛,所以一般都在妇女会走路以后才开始裹脚,在中国生下来就算是一岁,平均会走的时候是三岁,让脚发育一年,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就有人开始裹脚,四五岁其实依西方的算法不过是三四岁。各地风俗不同裹脚的年龄也有不同,佐仓孙三《台风杂记》:“少女至五六岁,双足以布分缚之渐长渐紧,缠使足趾屈回小于蜷,倚杖或人肩才能步。”林琴南《小脚妇诗》:“五岁、六岁才胜衣,阿娘做履命缠足……”郑观应《盛也危言女教篇》:“妇女缠足……或四五岁,或七八岁,严词厉色凌逼面端,必使骨断筋摧……”《阔斧记》三十年前北京男女之修饰:“大凡女子生不已到七岁便将双足裹起……”宋车若水《脚气集》:“妇人缠足不知始于何时,小儿未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痛苦……”
缠足前的准备及缠裹过程
缠足前需要准备的物品:
1、蓝色的裹布六条。大约要八尺到十尺以上,裹布要比一般的长且要浆好,缠到脚上才不会挤出皱折。
2、平底鞋五双。鞋形稍带尖,鞋子大小宽窄要能随着缠脚的过程慢慢缝小、缝瘦。
3、睡鞋两三双。睡觉时穿着,可防裹布松开来。
4、针线。裹布缠妥后,把裹布的缝及裹布的头密密缝好。
5、棉花。缠足时脚骨凸出的部位,穿鞋时用棉花垫着,免得把脚磨破生鸡眼。
6、脚盆及热水。缠足前用温水洗脚。
7、小剪刀,修脚趾甲及鸡眼之用。
试缠:
缠脚的时候让女孩坐在矮凳子上,盛热水在脚盆里,将双脚洗干净,乘脚尚温热,将大拇趾外的其他四趾尽量朝脚心拗扭,在脚趾缝间撒上明矾粉,让皮肤收敛,还可以防霉菌感染,再用布包裹,裹好以后用针线缝合固定,两脚裹起来以后,往往会觉得脚掌发热,有经验的人不会一开始就下狠劲裹,最好是开始裹的时候轻轻拢着,让两只脚渐渐习惯这种拘束,再一次一次慢慢加紧,这一个时期可以从几天到两个月左右。
缠足起源于什么时期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没有任何人可以拿出任何历史资料来盖棺定论。只能说是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问题,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尚可。
现在历史学家给出的有三种大致说法。
一,起源于隋朝。话说昏饮无道的隋炀帝东游江都时,从全国挑选了几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其全家死于隋炀帝暴证,便想申大义于天下,报仇雪恨。便让铁匠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小刀,用布把脚裹住藏刀于脚底。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细细把玩玩她的小脚。吴月娘缓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小刀向隋炀帝刺去。隋炀帝躲闪不过手臂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身死而亡。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后宫选美,“裹足女子一律不选”。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又为了不入后宫,便纷纷裹起脚来。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二,起源于五代十国南唐时期,话说南唐后主李煜诗词无双,喜欢填词作乐听歌跳舞。他的后宫中有一个舞女窅娘,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为其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舞女窅娘以丝绸缠脚,缠成月牙的样子,再穿上华服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动人,舞动起来惊若天仙。就这样缠足在宫廷之中流行了起来,民间看到后也纷纷效仿。便流传于世。
三,起源于北宋,有书籍记载缠足之风于北宋时期开始蔓延,在南宋时期流行起来,至明代大盛。北宋时期人们都喜欢欣赏小脚之美,宫廷首先流行,后来流传的民间,再加上无良诗人的大肆吹捧和南宋理学家的提倡缠足便流行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