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近5000封不同类型的银信,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多年来,李柏达持续关注着多个拍卖网站,一看到心仪的银信就出价拍下。
李柏达没有统计过自己在银信收藏方面投入了多少积蓄,但他记得很清楚,在购买银信的这11年里,他的工资翻了两倍,但一封普通银信的价格却翻了10倍。李柏达笑称,“自从开始收藏银信,我就变成‘月光族’。”
在收藏的银信中,李柏达尤为珍视自己祖辈传承下来的银信。1905年,李柏达的曾祖父李云宏从家乡台山远渡重洋到了古巴,李家自此陆续收到了从古巴寄来的银信,现留存86封。
对于李柏达这样的华侨家族来说,银信并不陌生。“银信”又称“侨批”,是海外华人华侨寄给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在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下半叶长达150多年的时间里,银信长期流行在海外华侨华人的侨居地与东南沿海侨乡之间,成为联系海外华侨与侨眷的纽带。
时间回溯到35年前,高中时期的李柏达对银信还没有太多的认识,而是热衷于集邮。集邮20年后,2003年,李柏达第一次参加了江门市集邮展览。同年11月,他又到四川绵阳参加亚洲邮展,此次邮展上,他无意中发现了一些红条信封,也即银信。“一看竟来自我的家乡台山!想起家中也有这样的银信,我开始对银信研究萌生兴趣。”李柏达回忆道。
2006年,对银信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李柏达寻思:“不如先将家中的银信整理,了解背后的故事,编组一部银信邮集。”自此,他真正开始了自己的银信收藏研究路,一次次在邮票硬币交易中心、古玩店购买银信,密切关注全球的银信拍卖信息。
两年后,李柏达以银信邮戳研究为主题参加广东省集邮展览,获得银奖。之后,他编组的五框邮集《广东五邑侨批(1900—1949)》获得“呼和浩特2012第15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镀金奖、“2012第二届东亚集邮展览”镀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