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台山新闻

    已出版2本书共45万字

    “拿到银信后,看到有趣的故事,我就会循着银信上的地址,找到银信当事人或者他们的后代,去深入了解银信背后的故事。”李柏达拿出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下乡调研时做的笔记,采访时间、地点、对话细节,李柏达将它们一一记录。这些年来,他已写满了几十本笔记本。

    除了笔记本,李柏达每次外出调研必带上单反相机,走遍大街小巷及各墟镇,拍摄侨墟的银信机构,将它们与银信上的银信机构、中转站一一对应,其中不乏一些字号清晰、建筑完好的银信机构。“银信机构旧建筑已逐渐萧条甚至荒废,不记录的话,多年以后如果它们不见了,就没有人知道它们曾经是什么样子的。”李柏达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拍的银信机构旧址照片,又拿出对应的银信,“看,它们都是一一对应的。”

    台山市、开平市、蓬江区、江海区……李柏达的调研足迹遍布大半个五邑地区。每个月,李柏达至少外出调研一次,再将调研所得著文记录。

    抗日战争时期的银信让李柏达感触很深,在他看来,“滇缅邮路银信、驼峰航线银信、飞虎队银信等银信蕴含着大量的历史,见证着抗日战争时期台山人民乃至整个中国的抗战血泪史。”

    李柏达介绍,“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日军多次入侵台山,而台山人民又遇上连续三年大旱,农作物失收,生活陷入困境。台山海外华侨纷纷寄钱接济亲人,但太平洋水路被封锁,各邮路在战争中中断,银信在战乱中或丢失或迟迟难以到达收信人手中。

    其中,一封经过抗战期间五邑银信出入境的最后一条邮路——驼峰航线的银信,由美国纽约美丽号寄出,因战乱、台山沦陷等原因,邮路漫长曲折,历时2年5个月,才终于寄到台山收件人手中。“这封银信从寄到收经历了台山从沦陷到抗战胜利的历程,信封两面盖着的密密麻麻的邮戳成了历史的一个个印记。”李柏达说。

    在同为台山古巴华侨后人的黄卓才的鼓励下,李柏达将这些历史印记记录下来,著写成书。李柏达反复阅读家书,又请3位姑母讲述家书里的往事,请旅居美国、巴拉圭的同学帮忙翻译书信,一遍遍撰稿、校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记录了李家86封家书故事的《古巴华侨银信——李云宏宗族家书》书稿终于完成。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