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7月17日晚,张作霖在皇姑屯车站遭日本人暗算身亡。杨宇霆的处境更为复杂。东北易帜,杨宇霆坚决反对,他认为不应该服从蒋介石,因此与张学良酿成新的矛盾。他经常以长辈的姿态规劝张学良,虽出好心,但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却不买他的账。日本人此时也趁机诽谤杨宇霆,暗示张学良,杨宇霆是他身边的隐患,要及早除掉,张学良也犹疑不决,最后是三次掷银元问卜,才下了杀心。可悲的杨宇霆,空有一身的胆略和谋略,命运竟被几个银元决定了,真是太可悲了。
杨宇霆比张学良大十岁,他们的年龄差其实很尴尬,不像长辈也不像同辈。杨宇霆既不能与张学良善处,张学良也不能容忍这样一位尾大不掉的父执,所以是历史把他推到了这个位置,这个结局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杨宇霆深为张作霖倚重,曾任东北总参议,但却在张学良掌权后不久被张学良所杀,张学良为什么要杀杨宇霆?
图1:曾为张作霖倚重的杨宇霆
张学良杀杨宇霆主要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毕竟自己各方面能力都比不上杨宇霆,再说杨宇霆是他爹的亲信,并不是他的亲信。而且杨宇霆也算是看着张学良长大的,有这层关系,加上张学良能力确实杨宇霆看不上,这就产生了悲剧。看事情不看对错,看结果吧,从结果上看,杨宇霆和黑龙江省省长常阴槐(下面简称杨常)一同被杀,杨常之死,确实对东北和东北军损失和影响很大,有以下几点:
第一,新派和老派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张学良重用的都是新人,新领导上任肯定是要用自己人。但是张学良重用的都是年轻人,说是少壮派,但能力不敢说差,至少是一般般;对日本的问题上,与日本人的协调上都存在很多不足;也不知道是张学良管不好手下人,还是交代的事情下面的人没办好。日本人的回忆就是,之前交涉问题,铁路也好,别的也罢,杨宇霆都能和你好好谈,不管你是对还是错,过分还是不过分,至少有个人能够谈。而到了张学良杀了杨宇霆以后,什么事都是推,也没个人好好处理。也不知道是能力问题还是因为老爹的事不愿意和日本谈。
图2:杨宇霆公馆旧址
第二,有人说杨宇霆想造饭,我个人觉得应该不会。杨宇霆在东北军的根基,根本无法领导一批老帅们,老帅们也不会接受他的领导,所以还是得张学良子承父业。但是张学良杀杨常这个事,还是很让老帅们震惊和失望。这个事情以后,张学良周围围绕的新人多,一些老人就明显和张学良拉开了距离,或者是张学良也不太爱接触一些老人。这就使自己身边的参谋质量大幅下降,年轻军官无论谋略,见识,经验,是否沉得住气均不如老人。所以后来一些事情也证明了,他们确实做事太过鲁莽。而且应对九一八事变也没掌握好,其实就是对日方的情报工作和大局工作完全不到位。
图3:杨宇霆公馆一角
第三,也许杨宇霆在,九一八事变未必会爆发。如果和日本人谈判有人来谈,也许矛盾不会激化到那个地步。有杨宇霆在,张作霖的一些老人在,日本人也有顾忌。而张学良除掉杨常以后也越来越没顾忌了,其实日本人也是纵容和乐见张学良除掉杨常的。
第四,杀了杨常,其实对双方都没好处,是双输局面。这事张学良做的狠,但是杨宇霆也确实不给他面子,不论资历能力都高于张学良,但人家毕竟是一把手。你凭借自己的资历如此在私下甚至表面有时面子都不给,主子如何立威?只能拿你立威了。张作相对张学良说:“此举未免过甚。”张学良回答说:“我此事如果办得不对,可向东三省父老请罪,但我没有办错“。从张学良角度来看,认为杨常已经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了,这样处置他自然觉得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