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爆发后,毛主席直接点将要粟裕为东北边防军总司令兼证委,肖劲光为副司令,准备指挥军队入朝,但粟裕却突然发病并住进了疗养院,毛主席后点将林彪,同样发病,后点将彭德怀入朝。1955年,中央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主席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极高的评价。毛主席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主席又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朱德笑了说:"肩上少一颗豆,脸上无光么!同时当兵,谁也没有少打,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刘少奇说:"要做思想工作,當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这时候决不可以放松。"毛主席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主席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
粟裕辞帅后,罗荣桓元帅也提出辞帅,被主席否定。在正式公布军衔之前,消息已在将军们中传播,徐海东大将马上提出自己军衔太高,周总理批示:"不高,也不低,正好!"当得知粟裕辞帅为将后,许光达大将也要求辞掉大将军衔。后来直爽的许世友上将找到总理,要求自己当大将,总理说:"粟裕也是大将呀!"许将军就不再说话了。所以,后来人们说:"粟裕震大将"。1952年,粟裕当上了副总参谋长,1954年后,当上了总参谋长。在战争年代,坚持己见的粟裕往往能获得军事上的胜利。在证治味道浓厚的总参,不喜曲意迎合,常常坚持自己观点的粟裕,在工作中深深得罪了聂荣臻和彭德怀,为自己失意的后半生打下了伏笔。
性情比较暴躁的国防部长彭德怀往往对粟裕出言不逊。当粟裕在上报的文件上写了"彭副主席并转呈中央、主席"字样时,彭德怀就大发脾气,说:"我不是你的通讯员!"不这么写,彭老总会说:"你又越级!"总参和彭德怀主持的国防部关系恶劣。为了保证国防工作的顺利,贯通帝王心术的毛主席只能选他们中的一个留下。这个时候的毛主席在听到过众多中-央-领导人对粟裕的意见后,毫无疑问要舍弃粟裕。
陈赓对粟裕说:"古往今来,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这两样一样都不少,能不被整吗?"
1958年,刘伯承,叶剑英,粟裕,肖克等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均遭到了错误批评!议强加给粟裕的罪名是"反當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主要根据:一是说粟裕"一贯反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都搞不好;二是说粟裕"向當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限";三是说粟裕"告洋状"。对此,粟裕一边检讨,一边也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说明。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说:"要把粟裕批倒批臭!"在会议上,彭德怀,聂荣臻,黄克诚(大将),谭证(大将)都猛烈批评粟裕,林彪,罗荣桓也没有能够主持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