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事件

 

        ▲孙承宗墓在高阳县西北二里处,现已被毁,现存墓碑是孙承宗十二代孙为其所立。

        为了扩大关宁锦防线,孙承宗决定修筑锦州前沿的大、小凌河城。然而城刚刚修缮完毕,清兵突然包围了过来,祖大寿坚守数日无奈粮草已尽出城投降,新修的城再次被毁。此事一出,朝臣纷纷弹劾孙承宗。孙承宗熟悉大明王朝腐朽了官僚制度,不做太多解释放下一切权力,因为在孙承宗眼中,权利、名誉、金钱都是不重要的,为国为民不忘大义才是最重要的。

        辞官后,孙承宗也多次上书向崇祯皇帝建议治国之策,崇祯都不予理会。面对朋比为奸的众朝臣,面对刚愎自用的朱由检,孙承宗心灰意冷,尽管朝廷屡有征召,但他都一一推辞,一晃就是七年。赋闲在家之时,孙承宗著书立说,集成《高阳集》,同时完成了一部军事著作《车营扣答合编》。

        孙承宗作为一个文臣,不贪权、不爱钱、不结當,但熟谙官场,标准的忠君为民之人;作为一个军官,知兵略,识人才,恤士兵,忠勇正义,无私爱国之人。他的死彰显了他的品格,也暴露了明王朝的腐朽与衰败,在其死后六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煤山,大明王朝灭亡。

        《明史》对天启帝的老师孙承宗的评价很高,说如果坚持使用孙承宗镇守辽东,则满清入不了关内,更不用说拿下江山了!真是这样的吗?我们来看看孙承宗任辽东经略时的成绩。孙承宗之前任辽东经略的是熊廷弼、王在晋。熊廷弼守辽,有大气魄、大战略。他策划有一个“三方布置”的方案。即:“增登莱、津门兵,而重兵屯山海关,待各镇兵马大集,登、莱策应齐备,然后三方大举进兵”。所谓“三方”,分别是登莱、天津和山海关。也就是说,熊廷弼准备弃守关外,将重兵屯在登莱、天津和山海关三个方位。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易守难攻,将关外的军队拉回来集结关上,既可以寻找战机,从正面出击后金,同时也可机动灵活地策应和支援昌、蓟、宣、大各要塞。

        而在登莱、天津屯驻军队,不仅可以严防来自海路的进攻,更是可以随时通过水军袭击后金后方的奇兵,以配合山海关正兵的进攻。由此可见,熊廷弼的总体思路还是先守后攻,守,在明朝连丢失地、士气不振的情况下,以山海关一带的长城沿线为防守中心;攻,等兵马、器械、粮草集结配备完毕,寻找到后金的破绽所在,情况也摸的清楚了,就以山海关大军为正兵,堂堂皇皇杀出关外,吸引后金主力,而登莱大发舟师直奔敌人的后方,攻其必救,动摇其根本。前后夹击、内外开花,后金必败无疑。可以说,登莱、天津与山海关的三方结合,“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李卫公问对》),表面上平淡无奇,实则为一招毙命的凌厉杀招。

        

1<font color=red>.</font>jpg

 

        能制定“三方布置”者,非有以天下为棋的气魄和胸襟而不能为。要知道,把军队收缩入山海关,在许多人的眼里,那就等于是把山海关外三四百里土地拱手让人。但如果从战略家的眼光来看,放弃这些地盘,既可以避免兵力分布过散、缩短后勤补给线、减轻国家财证负担,又可以在攻守中反客为主,取得主动放弃的地位。古之善战者,从不囿于一城一地的得失,所谓“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是也。可是燕雀不会理解大鹏的志向,目光短浅者不能洞察高瞻远瞩者的思想。熊廷弼的“三方布置”没能实施,他本人也被构陷入狱。王在晋的基本方略在于务实。他没有放弃关外土地,却重在加强山海关的防御强度。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