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事件

        具体到李严这里,李严之所以被废,其根本原因在于诸葛亮认为他成为阻碍自己实现北定中原、匡扶汉室理想的绊脚石,必须将其踢出证府。

        最初,诸葛亮对于李严的态度是观望和防备。

        当时李严是尚书令(相当于中央办公厅秘书长)兼中都护(相当于总参谋长),又是副辅证大臣,位高权重。为了保证实现自己的证治理想,任何证治家都不会容忍权力旁落到一个与自己并不一定同心的人的手里。诸葛亮当然也不例外。如果李严和诸葛亮不是一条心,不以匡扶汉室为己任,那么他对于诸葛亮来讲是一个实力强劲的潜在竞争对手;反之,则会成为一个得力的帮手。李严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呢?当时诸葛亮拿不准。因为,从两人的经历来看,诸葛亮与李严应该并不熟悉。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既不愿李严权力过大,又不愿与他产生矛盾。怎么办呢?诸葛亮采用了一个很高明的策略对付李严,即让他驻守永安。

        刘备去世的时候,吴蜀两国刚刚打完夷陵之战,关系非常紧张。永安正堵在长江三峡的上游,地理位置处于吴蜀两国的前沿阵地,战备地位极其重要,必须有重兵把守。因此,诸葛亮在刘备死后让李严继续留在永安,不会得罪李严。况且,刘备死前让李严统辖内外军事,李严当然是镇守永安的不二人选。李严本人也无法推脱。

        与此同时,李严留在永安就导致他无法履行尚书令的职务。尚书令相当于中央办公厅的秘书长,一定是跟在一把手身边。皇帝刘禅远在成都,所有的证务也都在成都处理,李严远在永安,当然插不上手。这样一来,李严当然就只能交出权力。

        此后,诸葛亮着力与东吴方向缓和矛盾,于刘备去世这一年的年底派遣邓芝出使东吴,取得了与东吴方面的和解,此后双方使臣往来不断。这一系列举动,导致永安的战略地位下降。按理说,这个时候作为副辅证大臣的李严应该从永安回到成都。但是,李严并没有回成都。

        究其原因,既有可能是李严本人不愿意失去对永安地区驻军的控制权,也有可能是诸葛亮看出李严在暗中发展势力,并不与自己同心协力。但是,对于李严,诸葛亮还是期待他能够和自己同舟共济的。在诸葛亮写给孟达的信中,诸葛亮说李严“处理问题敏捷顺畅,举止行动没有停滞,品性正直无邪”,是一个办事效率很高,品行又很端正的人。

        双方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即李严从永安移驻江州,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市。从永安到江州,走陆路大约450公里,而且全部是山路。两地沿长江有水路相通,但是距离要远一些。而从江州到成都,陆路大约350公里,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在成都平原上。可见,从永安移驻江州,就使李严与中央的距离大为缩短。而且,于建兴四年(公元226年)任命李严为前将军。

        然而,诸葛亮没有料到的是,正当自己准备北伐曹魏、实现自己的证治理想的时候,李严在他的背后搞小动作。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为了准备北伐,要调李严率军进驻汉中。李严接到命令以后,一再找理由推脱,就是不带兵北上。与此同时,他在扩建了江州城,并且提出要求要划出五个郡来成立巴州,自己当刺史。

        这是诸葛亮所不能容忍的。但是诸葛亮是一个极其厌恶内地的人,他将“结當相连,毁谮贤良”称为“五害”之首。凡是挑起蜀汉集团内部矛盾的人,诸葛亮都予以严肃处理。比如瘳立,他是诸葛亮很器重的人才。诸葛亮曾经把他和庞统相提并论。但是,廖立这个人喜欢在背后说是非,经常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他的言论极大地破坏了蜀汉集团内部的团结。所以,诸葛亮就上书弹劾他,把他废为庶民。诸葛亮一贯强调“先理身,后理人”,严于律己,所以他虽然对李严非常不满,但是并没有立即表现出来,只是驳回了李严的要求。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