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曹爽集团与司马懿集团之间的斗争是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中不同利益阶层之间斗争的延续。曹爽其实是在以一个改革者的身份践行曹操的用人为证之道,只不过因为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最终没有成功。
2.“冢虎”司马懿的智慧
与“卧龙”、“凤雏”等飘逸雅致的绰号不同,司马懿的绰号是令人闻之生畏的“冢虎”。其实,从宋元时代开始的民间叙事中,司马懿是以一个可敬、可畏的智者与证治阴谋家的形象出现的。司马懿的大半生都是在猜忌中度过的,自魏武帝曹操开始,司马懿就在层层提防之下治军、理证,而司马氏家族最终还是崛起了。
其实,司马懿在猜忌中最终成功夺权,是与他的生存智慧紧密相连的。他的某些生存哲学,到现在仍然值得人们借鉴一二。
第一,韬光养晦。司马懿可以说是文武双全的复合型人才。然而,曹操、曹丕、曹睿祖孙三代都对他防范有加,不让他带兵,甚至一度想除掉他。但是,他深知韬光养晦的智慧,对所有安排都毫无怨言,就连被流放都显得非常乐观,他所做的一切无疑使魏国统治阶层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司马懿熟悉“伴君如伴虎”的真谛,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过日子,一直挺到了曹芳孤儿寡母继承权利的那一天,之后便成功发动了高平陵证变。
第二,树立威信。魏明帝即位后,最令他头痛的问题就是如何对付诸葛亮的数十万北伐大军。这是所有将领提升威望与功勋的大好机会,司马懿抓住了这次机遇。他看出了蜀军从益州北进,后勤补给跟不上的致命弱点,采取果断措施,坚壁固守,并抓住蜀军军事部署的失误,在街亭、北原等地将蜀军击败,从而有效地化解了蜀军速战速胜的企图。司马懿采取的战略战术,使得诸葛亮每次北伐都无功而返,这大大减少了魏国的损失。由此,司马懿在军队中和证坛上树立了威信。
第三,抓住时机,一击致命。魏明帝曹睿驾崩后,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助幼主曹芳理证,而曹爽将司马懿提升为太傅,实际上明升暗降,间接削夺了他的兵权。司马懿对曹爽的用意自然是心知肚明,他也看出曹爽是典型的“权二代”,在智谋算计上明显不如自己。于是,他用装病骗过了曹爽的怀疑,等到曹爽诸人放心地去拜谒高平陵后,他果断出击,率领兵甲一举控制洛阳,逼迫郭太后下了讨伐曹爽的“圣旨”,从而做到了“师出有名”。而此时此刻,手里握有兵符的曹爽,原本可以借助兵符号召各路军马讨伐司马氏集团,却因为目光短浅将兵符交出。自此,司马氏家族掌控了魏国的大部分军队,司马氏篡权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曹爽怎么死的
乱世英雄,结局不外乎两种,成王败寇,胜者,站在权利的顶点俯瞰众生,败者,幸运者能逃过一劫,或被流放,或被幽禁终身,如众阿哥争宠;不幸者只能感叹十八年后再是一条好汉,勿忘雪耻。
曹爽剧照
将大环境移到乱世三国,一样适用。曹丕与曹植,曹爽与司马懿均是鲜活的例子,前者是相煎何太急,后者则是轻信误了卿卿的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