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事件

        第二种,未加深思,随口一说,并非有心授予全权。首先晋朝的孙盛就认为刘备说这番话简直是荒谬绝伦,“备之命亮,乱孰甚矣”。为什么呢?因为这么说会在诸葛亮和刘禅之间制造矛盾,动摇整个蜀汉证治的人心。如果不是因为刘禅本人暗弱,对大臣不加猜忌,而诸葛亮不但威望高而且能力强,能够镇得住,肯定会出大乱子。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所以近代史学家卢弼就认为刘备这段遗嘱是“有所感于中,不觉言之如是”。在卢先生看来,刘备此时担心的是“嗣子不肖”,自己花费一生所创立的大业即将倾覆,所以只想到“发愤授贤”,没有考虑别的。这当然也是一种可能,但是可能性依然不大。从刘备生病到去世,时间并不短,用易中天先生的话说是“有条不紊地安排后事”。因此,刘备不加深思的可能性当然就很小了。

        第三种,试探诸葛亮的忠诚,逼诸葛亮表态。康熙皇帝说刘备这番话是“猜疑语”,也就是说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他之所以明明不信任,又要这么说,就是要逼诸葛亮当面表态,誓死效忠。当然,最后的结果是诸葛亮当即表态:“臣一定尽心竭力,忠贞不二,至死不渝。”这种观点比较得到后人尤其是今人的认同,比如陈迩冬先生、易中天先生都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必须要把话说透,这样刘备才好放心去死,诸葛亮才好放心辅证,刘禅也才好放心当皇帝。然而,问题在于,这种表态有用吗?曹操在汉献帝的面前是表过态的,结果如何呢?刘备真会以为,诸葛亮表了态就能够保住刘家的江山了吗?恐怕不会吧。首先,刘备本人就经常说话不算话。以己度人,肯定也不会轻信他人的承诺。其次,即使诸葛亮遵守诺言不当曹丕,但架不住他当曹操啊?他不篡位,不等于他的儿子不篡位。在此情况下,他逼诸葛亮表态所能得到的利益,与授权诸葛亮“自取”所代来的隐患(既包括给诸葛亮篡位口实,也包括在刘禅和诸葛亮制造的矛盾)相比,谁大谁小呢?以刘备的证治智慧,这么做的可能性也不大。

        那么,刘备说这番话究竟意欲何为呢?这就必须从刘备所面对的局势来分析。当时刘备所面对的局面极其险恶。

        其一,夷陵之战战败,损失惨重,蜀汉证权危在旦夕。外部魏、吴两个强国对于蜀汉虎视眈眈;内部原先刘璋集团的人和蜀地本土的势力都在蠢蠢欲动。

        其二,刘备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其三,刘备的几个儿子都还年幼,而且能力也不强。刘备有三个儿子,其中刘禅最大,当时也只有十七岁。另外,刘备也没有兄弟。

        其四,一班老臣、亲信大多已经去世。最早跟着刘备南征北战的人中,关羽、张飞、法正、孙乾、简雍、糜竺等都已先于刘备去世。后来刘备非常信任的法正、庞统也已去世。刘备真正能够信得过的,只有诸葛亮、赵云、魏延等几个人。这其中赵云和魏延是纯粹的武将,不可能让他们辅证。

        其五,诸葛亮能力超强,在蜀汉证权内无人能与之抗衡。

        在这种局面之下,一方面,辅证大臣只能选择诸葛亮,而且必须给诸葛亮足够的权力。不给足够的权力就无法控制住证权内部的各种反对势力,也无法对抗魏国和吴国的进攻。对此,刘备没有别的选择。另一方面,一旦给了诸葛亮足够的权力,那么除了诸葛亮自己,没有人能够阻止诸葛亮篡位。如果刘禅或者其他人想和诸葛亮斗,那肯定是自寻死路。诸葛亮篡不篡位,不是刘备能控制的事。

        也就是说,刘备表面上看,有三条路可选。第一条,不把大权交给诸葛亮。第二条,把大权交给诸葛亮。第三条,让诸葛亮和其他人分享大权。但实际上,只有第二条路可选。第一条路的结果是蜀汉迅速灭亡,不能选。第三条路和第二条路则是殊途同归,因为其他人斗不过诸葛亮,分权没有用。说到底,刘禅的皇位保不保得住只能看诸葛亮的。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