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芝
刘佩芝(1897-1959)又名刘绍琦,各类文献多记为刘佩之,抗日军人。
山东省梁山县韩岗镇(旧属袁口乡,后撤乡)鹿吊村人。出身农民家庭,从小喜欢读书,在德国教会学校毕业,说一口很好的德语。
刘起初在济南天主教堂当翻译,后经朋友介绍参加西北军第十三军,任军部秘书、秘书主任。在此与少将参赞范筑先相识相知,成为莫逆之交。范筑先是资深军人,名气很大。1930年蒋、阎、冯中原大战,阎锡山、冯玉祥失败,范、刘离开西北军。1932年范筑先出任沂水县长,邀刘佩芝担任县司法科长,后来范调任临沂县长,刘又任临沂县司法科长。1936年范任山东省第六区行证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任命刘佩芝为军法处长,1938年兼主力第二支队司令(第一支队系民团改编,缺乏战斗力)。刘佩芝一直在范筑先身边,成为他的得力帮手。范、刘两家来往至密,范的两个儿子范树忠、范树民有空喜欢向刘学几句德语。范筑先非常清廉,立誓“当军官不喝兵血,当县官不刮地皮”,他从沂水调任临沂县县长时,上万人挥泪送别。刘佩芝十分敬重这位比自己大16岁的兄长。
卢沟桥事变不久,平津沦陷。刘佩芝心中愤懑。1937年10月初,日军打到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不战而逃。韩两次命令范筑先率部南撤,并在电话里说:“黄河以北再无中国军队,你如现在不撤,以后就来不及了。”11月19日晚,范筑先开会商议对策,主战与主撤两派激烈辩论。参谋长和秘书主任都主张撤退,刘佩芝坚决拥范抗战。他说:“国家到了这步田地,祖宗的坟墓也将保不住了,一走了之,让老百姓做奴隶。几十万国军拉着大炮退了下来,我等虽不能力挽千钧,也应良心抗战。”范筑先本来就是沙场宿将,他狠狠地说:“只要鲁西北尚存一人一枪,就不容日本兵踏进半步!”会后连夜通电全国,宣布守土抗战。电文宣称:“誓率我游击健儿及武装民众,以与倭奴相周旋”。
范筑先本身军队不多,为了抗战,大量收编国军溃兵、民团、土匪、绿林等,招集了六万多人的队伍,对外号称十万铁军。因成份复杂,出了不少问题,中共鲁西区委“群众工作报告”中说“范的部队纪律太坏”。军法处长刘佩芝大力整顿军纪,深得范的赏识。当时有一个土匪出身的营长奸污了一名少女,怕她父母告状,枪杀了其父母。此事激起民愤,刘佩芝亲率执法队到村里,当着老百姓的面把这个营长给活埋了。经过严厉整顿,“一些无知识的官兵,肆意扰害民众,随便逮捕良民,甚至有私押营内,非刑拷打的也不在少数”(范筑先训话)的现象,得以明显收敛。
1938年6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邀请范筑先在威县会晤,刘佩芝等随范前往,双方达成了联防协议。1938年9月,刘佩芝等人随范在南宫与徐进行了第二次会谈,商讨鲁西北军证,交流战术。次月,在“鲁西北军证联席会议”上,刘佩芝参与起草了《鲁西北抗战行动纲领》、《整军方案》等重要文件,鲁西北抗战局面正式形成。范筑先联共抗日,毛泽东、朱德都写了亲笔信,热情称赞。
为配合武汉会战,1938年8月13日和9月18日,范筑先率兵两次进攻驻守济南的日军,刘佩芝的支队攻入济南西郊张庄机场,烧毁日军飞机数架。后来参加了津浦铁路洛口至德州段的大破袭,使敌交通陷于瘫痪。
1938年11月11日,大批日军步、骑、炮兵在飞机、坦克配合下,分三路扑向聊城。大战来临,13日上午,范筑先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任命刘佩芝担任城防司令,聊城县长郑佐衡为副司令,高参袁仲贤组织各机关、学校及群众转移。范则出城调集军队,以对日军里外夹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