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9单座型的第一个改进型内部代号9-13(北约代号“支点-C”),旨在纠正9-12“腿短”的缺陷。9-12的6个内部油箱总容量只有4365升,两翼各一个油箱,另外四个在机身。内油不足导致9-12航程有限,不过对于苏联空军的轻型前线战斗机需求来说问题不大。9-13机背隆起,最初目的是用来增加内油,但后来由于在机背安装了“栀子花”-1主动雷达干扰机,所以内油仅增加了240升。9-13的空地任务载弹量增加到了3.2吨,可同时挂载4枚FAB-500M-62500千克高爆炸弹和两枚R-73导弹。9-13原型机改装自一架9-12生产型,在1984年5月4日进行了首飞。1986年该机进入批量生产,所有生产出的9-13都交付给苏联空军,外国客户只能继续购买机背平坦的“支点-A”。
9-13机背隆起,最初目的是用来增加内油
俄罗斯空军的现役9-13
这是9-12的俯视图
对比一下9-13,机背明显加粗
苏联空军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9-13进行了多阶段升级,导致了9-13S的问世,该机官方编号是米格-29S。9-13S在1989年1月进行了首飞,翼下可挂两个1150升副油箱,使最大载油量提高到了8240升,最大转场航程达到2900公里。后来部分9-12和9-13也进行了这种副油箱的改装。
翼下副油箱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早期米格-29的航程
米格-29早期型号由于雷达性能有限,只能使用超视距导弹同时攻击一个目标,为此,米格-29S换装了NO19M“黄玉-M”雷达。新雷达对战斗机大小目标的最大迎头探测距离提高到100公里,并能追十打二,但在同时攻击两个目标时会受到扫描角度的严格限制。该雷达还具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