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军情动态

        工程实践中的不确定性是客观现实。所有理工科大学生都学过微积分,有些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还要用到更加高等的数学工具,但几乎没有人敢说完全彻底地掌握了微积分,但在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后,这点不确定性并不妨碍有效应用,当然这不排除在应用过程中根据需要打补丁。换句话说,完全彻底的吃透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回到苏-27的国产化,关键在于林,而不是每一棵树。吃透、消化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设计基点、技术思路和关键数据,而不是拘泥于每一个具体技术细节,更不应该在国产化过程中被这些细节框死。

        引进消化的目的是为了再创造,而不单是为了简单的引进替代。在落后的时候,很容易把引进替代作为目标,“先吃透消化、达到先进水平再说,先学会走,再说跑的事。”这是貌似合理的做法,但在思路上已经偏差了,越是“忠实”地复现原技术,歧路走得越深。引进技术再先进,其设计基础与中国的实际需要总是有偏离的,根子歪了,树不可能是正的。

        在歼-11B的研制时代,中国空军已经提出“功防兼备、首战用我”的攻势空军思想,空战当然是攻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部分。在苏-27基本型的研制中,受到苏联防空军和前线空军各司其职的影响,也由于美国空军在F-15的研制中“一磅也不用于空对地”和苏联航空科技水平的影响,苏-27基本型只有十分简陋的对地攻击能力,基本上只能用无制导火箭弹和铁炸弹抵近攻击缺乏先进防空能力的弱势对手。在实战中,这样的对手是否值得用苏-27这样的高成本先进战斗机去攻击是一个问题。但这对苏联空军不是问题,大量的苏-17/22、苏-24更加适合对地打击,首先装备苏-27的防空军则根本不承担对地攻击任务。在第二代、第三代苏-27研发的时候,即使对俄罗斯来说,技术基础也已经偏离了,强调增加对地攻击能力。

        

 

        歼-11身强力壮,但很遗憾地还是使用无制导火箭弹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同时代的歼-10则早早就具有投放制导炸弹的能力

        但中国空军从一开始就不一样。中国空军缺乏有效的对地攻击平台,尤其是航程远、载弹量大、具有自我护航能力的战役打击平台,轰-6的航程远、载弹量大,但缺乏自我护航能力。强-5具有有限的自我护航能力,但航程和载弹量较低。因此,在引进苏-27不久的90年代,中国空军就在东南沿海演习中,用苏-27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尽管只能发射无制导火箭弹,一时成为外媒耻笑的话题。但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要能从相对安全的内地基地起飞而在台湾海峡对岸具有足够的留空时间和载弹量,还只有苏-27,强-5用起来就有点勉强。

        在技术上,歼-11B的研制时代已经是航电数字化、战术飞机多任务化的时代了。F-15的“一磅也不用于空对地”的时代背景两方面的:1、F-111使人们对多用途谈虎色变,空战专用有助于减小研发中的技术风险;2、航电技术限制使得空空与空地需要专用系统。但第三代战斗机的高推重比、低翼载提供了大量的剩余升力,使得空战战斗机天然适合转用于机动性要求不高的战斗轰炸机。另一方面,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航电可以容易地满足空空和空地要求,早期还需要在地面由地勤做模式切换,后来发展到可以在空中由飞行员做实时切换了。美国F-18经典型是最早成功实现多任务化的,所以F-18的正式编号是F/A-18,凸显其双用途特点。“一磅也不用于空对地”的F-15更是发展出成功的F-15E,尽管美国空军还是羞于称之为F/A-15E。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