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歼11高原训练突破极限:仪表没这个高度
写在前面
雪域高原,生命极地;珠穆朗玛,航空禁区。
从2009年夏开始,一批批新型战机飞向极地,开始了高原常态化训练探索,拉开了新时代雪域砺剑的序幕。
飞翔、挺进、跨越。作为大西南、更作为雪域高原的“长空卫士”,成空部队官兵用7年极地轰鸣宣告:雪域天空如此湛蓝,因为有鹰的警惕巡视;世界屋脊巍峨屹立,因为有他们与之荣辱与共,生死相依,血脉交融。
金秋,当新一代革.命军人样子大讨论向纵深推进之际,记者采访了数十位亲历这轮探索的不同部队、兵种、专业和年龄的官兵,试图描绘他们镌刻在珠穆朗玛峰上的飞翔英姿。“每一个首次,都是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试金石,无法分割,缺一不可。”这是官兵知行合一推动“四有”要求落地生根的切身感触,也是记者的切身感悟。
向上,向上,不变的方向
[航迹定格]2009年酷夏,高原寻常一日。在振聋发聩的轰鸣声中,成空航空兵某团数架歼-11战机,披着长途奔袭的征尘,降落在海拔3500余米高原某机场。
2010年金秋,成空航空兵某团数架歼-10战机,从红土高原起飞,穿云破雾降落在海拔3500米高原某机场,数日后再次起飞,降落海拔3800余米某机场后返回首降机场。
两种机型,两条航迹,两次前无古人的起航。
[雪域回响]“飞上去!”“必须飞上去!”谈及执行歼-11战机高原首飞任务,时任团飞行副大队长刘晓鹏充满感慨,“谁都知道危险,但谁都希望被列入首飞名单。”
风险有多大?歼-11战机是按海拔2500米以下机场使用设计的,他们将要降落的机场海拔则为3500余米,四周都是海拔六七千米的皑皑雪山,高寒缺氧,乱流频繁。而同时也在向高原发起首次试航的歼-10是单个发动机战机,风险更是不言而喻。
“仗会因为危险而不打吗?”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责任,如进军号角,催促着官兵为飞上高原钻研理论、改进装备、实验试飞。仅机务保障人员针对高原特殊环境研究攻关,进行的装备针对性技术改造,就有数十项。
“遇到危险,救生几乎无从谈起。”歼-10首飞小组飞行员、时任飞行大队长彭礼忠坦言,面对地图上显示的广阔无人区,他们还做了特殊准备:每人都带了手电筒、巧克力,把能穿的衣服都穿到身上……
带队3次征战高原的时任某师副证委华聚臣,至今清楚记得首飞动员:“所有第一都要创造,所有风险都要承担!”
当时,这个团队历经3年刚完成国产新型战机改装,这位改装初期该团首位团证委,亲历了战机起飞到创造作战训练百余项“第一”的全过程。此次他作为师带队证工领导,面对未知艰险,率机务官兵长途跋涉先期抵达,强忍高原反应展开飞行保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