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尚不知具体来龙去脉,但从59式坦克和122工程“三液”(液力传动、液压操纵、液气悬挂)样车都有搭载双联12.7mm机枪的图像传世来看,该枪至少生产了一定数量
虽然枪身重量大致相同,但不同于有着相对充裕的操纵空间和设备的舰艇用枪塔,要操纵这挺比本就不轻的“德什卡”还沉重许多的双联版,坦克乘员需要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打开舱盖露出上半身以人力操纵,这本就不容易了;而由此导致的机枪水平方向和高低方向转动速度的下降,让这款二战前研制的高射机枪面对高速喷气式战机时的效能进一步下降,这远不是依靠增强的火力密度就能弥补的。
▲曾被寄予厚望的122工程“三液”样车,不仅为了弥补“老120滑”远距离上的性能不足,加装了4枚302反坦克导弹(红箭-8的前身);也希望尽可能提升防空能力
由于在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还没有真正喷气式强击机的苏联空军主要使用米格-17/19作为“代用强击机”,这使得我军在演训中还能用自家的歼-5/歼-6模拟一下战法;但随着位于中苏东部边境附近的共青城厂从1971年开始大量生产苏-17,这种载弹量达3吨、具备战术核打击能力的战斗轰炸机,以其更好的低空高速飞行性能,进一步压缩了地面防空武器的射击窗口。
▲1971年年底,首批苏-17就列装了同样驻扎泽姆吉机场,与共青城厂使用同一条跑道的第523战斗轰炸机团;虽然现在我们知道,苏霍伊新机往往首装这类“驻厂部队”,主要目的是便于排故;但对于当年获取到相关情报的我军来说,显然没法这么淡定
所以尽管同年定型的71式20mm高炮,并非是作为车载高射武器设计的——其研制起源可以追溯到1964年对印边境作战后,根据刘伯承元帅的指示而研发轻量化高炮的动议;研制过程中又因为高炮部队援越援老抗美作战而调整指标,在1967年“750会议”后,与主要负责中低空的74式双37mm高炮、主要负责中高空的72式85mm高炮并称高炮部队“新三炮”——但这款使用我国自行研制的20×130mm弹药,初速达1010m/s的小口径高炮,仍然是当时不多有吸引力的选项。
实际上,以456厂为主研制的71式20mm高炮,能够“有闲”在洛阳一拖的“704产品”坦克样车上进行搭载测试,反而是因为该炮在定型后,反被部队认为威力不足而不予列装的结果。所以这俩都没有服役的坦克与高炮的这段“缘分”,也注定开不出什么花来。
▲不过“704产品”的高射武器位现在只剩下一个炮架,到底当年架上20炮是个甚么姿态,还需要更多图片证实
只是此时来自北方越来越强大的威胁,仍然使得总后装备部在1971年的“713会议”上下达了“射程威力相当14.5机枪、重量射速相当12.7机枪、初速相当20高炮”的营属高射机枪会战指示,如果这个仍以456厂为“会战组组长”的新项目,搞出来之后还能批产,想必也将成为二代车载高射机枪的一大选项。